14
A+ 大———教育分公司(黨校、職工培訓中心)沉浸式“情景黨課”創新理論宣講新模式
■本報通訊員 葛菲
當清晨的霧氣還未散盡,教育分公司(黨校、職工培訓中心)的教室里傳來抑揚頓挫的方言對白。9名青年女教師正圍著一盞煤油燈道具排練情景劇,她們時而化身革命志士,時而變回理論宣講員,這是興安木蘭宣講隊日常排練的縮影。這支平均年齡31歲的青年女教師團隊,以沉浸式藝術宣講為筆,在林海深處書寫著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生動篇章。
破繭:
從講臺到舞臺的思維突圍
“最初籌備時,我們在網絡上發現了一份1926年山東廣饒縣劉集村黨支部的檔案。”宣講隊隊員羅菁翻著泛黃的備課本回憶說,“當看到女共產黨員劉雨輝用方言給農民講解‘剩余價值’的記載時,我突然意識到,理論傳播需要打破時空界限。”這個發現像火花般點燃了這個團隊的創新靈感。
破局始于一場大膽的嘗試。興安木蘭宣講隊將《共產黨宣言》在中國傳播的紅色故事改編成沉浸式情景劇《曙光中的足跡———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這種“歷史重現+理論闡釋+情感共鳴”的立體課堂,徹底顛覆了“講臺+PPT”的傳統模式。
該情景劇再現的是1926年,山東省東營市第一名女共產黨員劉雨輝將《共產黨宣言》帶回老家廣饒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劉集村黨支部。在支部書記劉良才家里,劉雨輝積極向鄉親們宣傳馬克思主義,并使其如火種般傳播開來……當情景劇演員用衣服擦干凈手開始傳閱油印版《共產黨宣言》時,臺下老黨員的眼眶瞬間濕潤:“我仿佛看見先輩們當年在夜校聽課的樣子。”演員戴上粗布袖套參與“農民夜校辯論”,在煤油燈影里齊誦“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宣言,完成了從歷史旁觀者到真理踐行者的身份轉化。
深耕:
讓紅色基因可觸可感
“這部情景劇從2022年就開始構思創作了,三年的時間里我們反復打磨、完善,每次演出前我們都會根據舞臺需要反復修改,我們觀看了好幾部同時期的電影和電視劇,并反復學習那一段時期的黨史知識。雖然我們不是專業演員,但大家克服困難,刻苦排練,力求讓革命人物形象立體起來,把情景劇黨課的理念和效果完美呈現給受眾。”飾演劉集村黨支部書記劉良才的陳雪介紹說。
“為演好劉雨輝,我整整學了三個月的山東方言。”飾演劉雨輝的劉宇展示著手機里的方言學習筆記,“光是‘饃饃’這個詞,就請教了多位山東籍老黨員。”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劇中每個場景都充滿歷史質感———補丁粗布衣是按當年樣式改造的,油印版《共產黨宣言》道具則是對照原件復刻的。為更加真實地還原歷史場景、生動再現故事情節,興安木蘭宣講隊廣泛收集道具、精心準備演出服裝,每個人都學習了山東方言,反復揣摩原人物的神態和動作,使每個角色造型都盡量符合原人物特點。
燎原:
從林海到“云端”的思想播種
“沒想到我們編排的情景劇吸引了全網300多萬人次觀看。”這支年輕團隊在教室里打磨的作品,通過網絡傳播走進林區各單位,也走進了幾萬名林區職工的心田。
為讓理論宣講常講常新,興安木蘭宣講隊建立了“演前輔導、演后復盤”閉環機制。每次演出后,她們都會分析觀眾構成,在機關宣講時側重理論深度,在基層則增加交流互動。這種“靶向供給”讓宣講覆蓋面持續擴大,從林區延伸至學校,甚至走進了自治區的示范宣講舞臺。
興安木蘭宣講隊的一名教師說:“我們將持續打磨精品力作,推出《穿越時空的對話》《八女投江》等一系列沉浸式理論宣講成果,努力用接地氣、冒熱氣的創新宣講形式,讓記錄在百年黨史里的故事活起來、動起來、新起來,切實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有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教育分公司(黨校、職工培訓中心)常務副校長孫相君在談及興安木蘭宣講隊的創新實踐時表示:“近年來,我們始終以打破傳統理論傳播壁壘為目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創新上持續探索。情景劇作為一堂‘行走的情景黨課’,既是我們推動《共產黨宣言》等理論成果‘進課堂、上講臺’的突破性嘗試,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革命理想教育。未來,教育分公司(黨校、職工培訓中心)將繼續開發更多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感染力的沉浸式課程,讓馬克思主義經典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
暮色中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青山如墨,宣講隊的排練室依然燈火通明。窗外,松濤陣陣似在低語,見證著這群“木蘭”用創新為紅色理論插上翅膀,讓真理的光芒穿透時空,在茫茫林海中照亮更多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