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本網記者 劉洪林 趙佳佳 自早8點乘直升機抵達汗馬火場后,吉文林業局撲火隊員連續奮戰5個小時直至火線明火清理完畢才稍事休整。
備受關注的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擊森林火災發生后,來自林區各地的兩千名林業撲火隊員陸續趕赴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著火光,勇往直前,為綠色而戰。
6月4日,隨同吉文林業局撲火隊一同向火場進發。
6月4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火場西北線
沖鋒向前 將林海護在身后
綠色與黑色界限分明,火線順著山坡蔓延,一股股濃煙飄向天空,森林正在遭受著火魔的侵襲。在火場,火情就是命令。剛一下飛機,吉文林業局撲火隊指揮員楊英新當機立斷:快速撲火隊在前撲打明火,基干撲火隊在后清理看守。頓時,123名戰士逆火而行,直奔火海。
山火肆虐,濃煙滾滾,熱浪撲面。爬上陡峭的山坡,快速撲火隊沿著火線交替前行,基干撲火隊伍緊隨其后。腳下剛剛過火的林地,一不小心踩上去,腳底頓感滾燙。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點一點艱難挺進,直至與阿龍山林業局撲火隊匯合。
6月4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撲火隊員乘機前往汗馬火場
天空中,人工增雨飛機往返作業;地面上,撲火隊員不敢有絲毫懈怠。臨近下午1點,雨滴落下,5個小時的鏖戰告一段落。
道路網密度低,地表植被茂密,交通極為不便,進入火場更是無路可行。火場的考驗,在啟程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
從公路到林間簡易路,吉文林業局撲火隊出發后一路長途奔襲,在3日晚11點抵達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管護站機降點待命。進入火場前一夜,運兵車就是他們的家。“吃住都在車上,雖然休息不好,但能確保隨時出發前往火場。”吉文林業局快速撲火隊員李偉說,這不算啥,在火場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是常事。在李偉看來,能夠乘直升機進入火場,不僅節省時間,還節省體力,讓撲火隊員們能夠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撲火作戰。
6月4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撲火隊員抵達汗馬火場西北線后奔赴火場
與飛機運兵相比,從地面進入火場雖異常艱難、運力有限,但在飛機無法運兵的夜晚,依然有隊伍星夜前往火場。與吉文林業局責任區相鄰的阿龍山林業局撲火隊便是其中的一支。2日晚10點抵達汗馬保護區核心區管護站的70名阿龍山林業局撲火隊員,在蟒式運兵車上顛簸了一夜,期間還要輪流清理路障。“原始林區,山高林密,我們邊走邊開道,十七八公里的路程,走了12個多小時。”阿龍山林業局撲火隊員梅金成說。
截至5日上午6時,已投入火場總兵力2370人,其中林業撲火隊員1380人,另有560人后備兵力已做好投放準備。
6月4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撲火隊員在汗馬火場撲救森林火
韌勁不拔 綠色情懷在延續
這是一支老少結合的隊伍,為了林區人賴以生存的森林,兩代務林人共赴火場。
作為吉文林業局的基干撲火隊,此次來到汗馬火場的貯木場54名撲火隊員平均年齡已達52.3歲。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隊員們體能也下降了,但一提到上火場,每一名隊員都挺身而出。“雖然不能像年輕時那樣撲打火頭了,但跟在林業局快速撲火隊后頭,清理火場,我們能行。”53歲的撲火隊員包俊說。
據貯木場主任劉營林介紹,貯木場撲火隊除了攜帶4臺風力滅火機外,更多的機具是打枝機、鍬、鎬和二號工具,再加上背包,每人的負重能至少60斤。為了減少負重,攜帶的3天給養中只有火腿腸、罐頭、饅頭、面包、方便面等輕便便攜食品。
“最長的一次,連續奮戰了兩宿一天,轉戰了2個火場,感覺走路都能睡著。”、“有一次火情緊急,輕裝上陣,在火場兩天只吃了一頓飯。”……午飯時間,老隊員們圍坐在一起,吃著面包、火腿腸、罐頭等即食食品,回想著曾經的撲火經歷,豪情不減當年。
不遠處,林業局快速撲火隊員在山腳下席地而坐,匆匆吃過午飯正抓緊時間休息,這支隊伍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雖然年輕,但林區歷次重大森林火災撲救中,都有這支隊伍的身影。
6月4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汗馬火場疲憊的林業撲火隊員
2002年的一次撲火經歷至今令林業局快速撲火隊員感到自豪。那也是一次外援撲火,在火災撲滅后返回林業局途中,突遇火情。雖然疲憊,但他們仍和附近的森警官兵兵分兩路追擊火線,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實現了合圍。“沒掉隊,對得起林區專業撲火隊的稱號。”在林業局快速撲火隊一中隊隊長陳維鵬看來,作為專業撲火隊員,平均年齡小,體力上有優勢,更要有敢打必勝的士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過66年的開發建設歷程,這一理念已厚植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務林人心中,無論是平均年齡52.3歲的基干撲火隊,還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快速撲火隊,一代代務林人心向綠色,義無反顧。
山上,務林人時刻堅守,山下,杜鵑花依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