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萬千棟梁出林海

姚旭峰
2021-04-23
3144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紅色“根脈”厚植林區,紅色印記熠熠生輝。
  為隆重慶祝黨的百年華誕,銘記黨的光輝歷史、傳承黨的紅色基因,推動林區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從今日起,本報推出“以紅色引領綠色———萬千棟梁出林海”專欄。我們通過筆和鏡頭,追尋黨鐫刻在林區大地上的紅色印記,重溫在黨的領導下林區改天換地的開發建設歲月,展現開發建設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克服嚴寒酷暑,戰勝雪嶺冰河,投身浩瀚林海,輸出萬千棟梁,為新中國解放和建設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奮斗歷程,弘揚林區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激勵林區干部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望相助、砥礪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林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本報記者 趙佳佳

  興安四月,春光明媚。4月3日,根河源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了首批從廣東和深圳到訪的30多名游客,他們登上冷極灣棧道,在林間穿行,松香陣陣,鳥鳴入耳,眺望綿延不覺的遠山林海,俯瞰冰河暗涌的根河水,盡情感受中國最大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古樸與神秘。
  10.67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林海,有興安落葉松、西伯利亞紅松、樟子松、白樺、楊樹……它們構成了中國最大的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區,森林資源面積837.02萬公頃,林區以不到內蒙古自治區1/3的森林面積,貢獻了將近2/3的森林蓄積量。
  東北森林帶的核心腹地、北方防沙帶的前沿陣地、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大興安嶺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生態價值和貢獻不言而喻。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從1952年到2015年林區走過的63年木材生產歷史,務林人牢記“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囑托,一手栽樹、一手砍樹,以紅色引領綠色,萬千棟梁出林海,有力支援了新中國開發建設,無愧于“共和國長子”的光榮稱號。
  “木龍”滾滾,噴云吐霧,一列列木材運往祖國各地……
  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阿爾山林業局視察時指出,歷史有它的階段性,當時砍木頭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重回1950年3月,由內蒙古林業部和內蒙古林業局發布的 《大興安嶺林區規劃方案》中,確定圖里河林區的開發方案,并對圖里河資源狀況進行考察。1951年6月,圖里河森林工業局籌備處在牙克石成立。
  1952年10月10日,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林業部第四號命令,撤銷圖里河森林工業籌備處,成立圖里河森林工業局,人員開始進駐圖里河林區,全面拉開了氣勢恢宏的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歷史的序幕,開始為新中國建設源源不斷的輸送大量優質木材。
  由此,新中國林業采伐的第一聲“順山倒”的號子從圖里河林業局響起。一列列滿載木材的火車,呼嘯著駛出大興安嶺茫茫林海,駛向祖國各地。
  1958年8月7日至20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大興安嶺林區工作會議在牙克石召開,會議指出,1946年到1957年,生產了885萬立方米木材,林區各項生產建設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有力支持了國家建設。閉幕會上,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王鐸作了題為《全黨動手 全面動員 為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設成為祖國永續不斷的木材生產基地而奮斗》的總結報告。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鐵道兵和廣大務林人披星戴月、爬冰臥雪,修建了伸向大興安嶺森林腹地的鐵路。火車轟鳴,把國家建設急需的木材從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調運出來。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農業展覽館、北京站、中國美術館、北京展覽館、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等“十大工程”的所用木料,都是從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調運來的。甚至,連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所用的大部分枕木,都來自大興安嶺林區。
  據統計,63年,林區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產品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20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4倍。
  2億立方米是什么概念?我們以鐵路的枕木為例,1根枕木體積為0.088立方米,11根枕木約為1立方米,鐵路兩根枕木中間的距離為40公分,平均5根枕木能鋪2米長的鐵路。那么,2億立方米木材共能鋪80萬多公里鐵路,能繞赤道周長4萬公里的地球鋪20圈鐵路。
  成績來之不易,林區為國家經濟建設的貢獻可謂是巨大的,數字的背后,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離不開響應國家號召的人們誓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傾情奉獻林區的深厚情懷。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大興安嶺林區齊聚開發建設拓荒者……
  1952年6月20日,時任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首任局長杰爾格勒帶領干部來到牙克石,進行組織,拉開了新中國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伊始,隨著黨和國家發出建設邊疆、支援國家建設的號令,一批批復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浩浩蕩蕩走上了高高的大興安嶺,踏進了茫茫的林海雪原,譜寫了一曲曲波瀾壯闊的輝煌建設開發詩篇。
  開發建設之初,林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條件異常艱苦,人們住的是工棚子、地窨子,睡的是小桿大通鋪,吃的是窩頭,菜湯,白面細糧很少,食堂師傅做菜的方法極為簡單,將凍白菜、大頭菜就凍切碎放入鍋里,添水、放鹽,待熬熟后,再在夠50個人吃的菜湯里放入一勺豆油俗稱“后老婆油”,這還不是人們頓頓都能吃上的,極為困難時期,連咸菜、大醬都吃不上,吃飯就鹽水。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永遠和一線工人的心聯在一起。1961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冒雨視察林區,仔細詢問林區人的生活、生產情況,當聽說林區吃蔬菜困難,部分職工患浮腫病時,指出各林業局要辦農場種菜,并當即指示供應林區工人和居民每人每月2斤黃豆。工人們都激動地說,這是劉主席給我們的營養豆。此“營養豆”一直供應到糧油市場放開、糧食本作廢為止。
  作業方式上,起初務林人使用最原始采伐的“二人抬”大肚子鋸,直至1951年,林區開始推廣一個叫林永錄的人所發明的彎把子鋸采伐。這種鋸,一個人操作,使用靈活、攜帶方便,效率高。伐木時人可以坐在地上或是單腿跪在地上,既降低了伐根的高度,節約了資源,又可控制樹倒方向,較比“二人抬”相對安全。彎把子鋸的發明,雖然還未使操作者脫離手工作業,但不亞于當年瓦特發明蒸汽機。
  當時,林區的道路很少,大家克服嚴寒酷暑,戰勝雪嶺冰河,大肚鋸、“051”伐木,牛馬套子、冰溝“爬山虎”集材,“桃花水”流送木材,人歡馬嘶、晝夜奮戰、單局“日產萬米”的火熱場面每天都在激情上演,鑄就了“艱苦奮斗 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且厚植代代務林人心中,傳承至今。
  什么是“大興安嶺人精神”?那就是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同甘苦、共命運,扎根邊疆的奉獻精神。從荒蕪的原始森林到現代化城市,幾代務林人在這個曾經狂風怒吼、冰雪覆蓋、天寒地凍、沼澤密布、蚊蟲猖獗的地方英勇奮戰著,成就了獨特的興安奇跡和大興安嶺人精神,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之中建成25個林業城鎮,創造了內蒙古“東林西鐵”的輝煌。
  林區的事業在哪里,黨的旗幟就在哪里,真正“紅了黨旗、綠了森林”……
  1954年末,圖里河林業局組建一年后,及時正式成立了局黨委,西尼氣、伊圖里河兩個局成立了黨總支,歸圖局黨委領導。有了黨的領導核心,各級黨、政、工、團的班子陸續建立與健全起來,這對于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團結奮戰,大干苦干年年完成和超額完成木材生產任務,支援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尼氣林業局被林業部授予“先進林業局”光榮稱號。
  特別是在冬季木材生產會戰中,各局上下總動員,從局長、黨委書記到機關干部,各林場、車間書記主任,全都打破職務界線,沒有職務之分,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他們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喜同樂,同憂同愁,同甘共苦,哪里需要就出現在哪里。他們是突擊隊、機動部隊,抬木頭,歸楞,打籮子,燒爐子,下食堂幫廚做飯,飲馬喂料,從山下往山上送給養,人人以身作則,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給職工群眾起到了榜樣作用。山下的家屬也動員起來,人人爭當好后勤,為一線職工做鞋套、墊肩、皮帽、棉手套,醫務人員親臨一線,組成醫療小分隊,隨時為受傷人員包扎,上藥。
  針對林業生產露天作業,點多、面廣、線長、分散,開發初期黨員數量極少的實際情況,杰爾格勒做為林管局黨委主要領導,十分重視林區的黨建工作,在他的領導下,除各林業局、廠建立健全了黨的委員會,各基層生產單位普遍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黨支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一方面教育現有黨員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杰爾格勒要求組織部門積極選拔和培養黨外積極分子,按照黨員標準,有計劃、有組織地吸收入黨,從而使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黨的核心領導作用、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林區發揮得越來越顯著。與此同時,林業職工隊伍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建立新的勞動組織、固定工人的基礎上,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范,充實了林業干部隊伍。
  實際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早在1946年東蒙自治政府成立之前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阿爾山、博克圖、綽源等林區就有中共地下黨員活動,建立秘密交通站,四十年代組建工會、青聯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宣傳教育群眾,秘密發展組織,壯大革命隊伍。1946年4月東蒙自治政府在王爺廟(烏蘭浩特)設立東蒙林業公司,后幾經沿革,于1952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第51次政務會議確定成立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后經歷史的不斷沿革,如今森工集團黨委、森工集團牢記初心使命,帶領林區上下真抓實干、努力作為。
  政治堅定,凝心聚力。林區的事業在哪里,黨的旗幟就在哪里,無論是木材生產一線、轉型發展前線,還是生態保護戰線,林區黨員干部和職工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時刻不忘黨員身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涌現出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立過功勛、為林區開發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王殿興等老一代優秀共產黨員;奉獻林區、舍己救人的張力、何志等革命烈士、優秀黨員干部;終身為黨、把一生積蓄作為黨費的崔曾女; 情依森林、義務植樹2.5萬株的李庶坤;18年堅守在人跡罕至摩天嶺的顏士文; 為保護綠水青山不惜獻出寶貴生命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于海俊等為代表的時代楷模,真正“紅了黨旗、綠了森林”。
  69年來,林區嚴格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林業方針政策,幾代務林人薪火相傳、砥礪奮進,接力探索改革創新發展之路,實現了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到以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完成了各個時期的歷史使命,并在新的歷史任務中不斷探索。
  如今,根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停伐紀念地林內,系在采伐最后一棵興安落葉松上的紅色綢子經過6年的風吹雨打已退了顏色,可林區堅定信念跟黨走、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決心永不褪色。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