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以下簡稱:林區)開發建設60多年以來,通過幾代有識之士的不斷研究、豐富和積累,擁有了海量的本土文獻。這些文獻從不同視角及專業化角度綜合記錄了林區的地質地理、物產資源、歷史沿革、經濟社會、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等數據信息,是林區一筆無可替代的精神財富。當前,在林區轉型發展時期,探索一條適合本地區實際、體現本地區特質的新型發展之路,不僅需要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撐,更離不開本土文獻所蘊含著的各類歷史信息、各種原始數據的有力支持,因而,盡快建立健全一個資源共享的林區本土文獻共享平臺已經時不我待。
一、本土文獻共享平臺在林區轉型發展中的作用
林區本土文獻是以林區為研究論述對象且反映林區特色的各時期的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的論著、論及地方的各類專業著述等等,是深入了解和研究林區的資源稟賦、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演變發展等方方面面的主要情報源,文獻共享平臺的建立對于實現文獻信息共享,促進林區轉型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培養林區利用文獻信息的意識和技能的助推器。本土文獻共享平臺的建設有利于增強林區各單位各部門的文獻信息開發和利用意識,能夠使研究者、決策者迅速地從浩如煙海的本土文獻中獲取關于林區本身的知識和信息,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有效利用本土文獻信息的技能。
2、為轉型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歷史借鑒和依據。林區本土文獻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林區開發建設的歷史和現實反映,包容了林區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的真實情況。
3、直接服務于林區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林區本土文獻中的各類專業科學著述不僅記錄了各個歷史時期森林資源各項參數的變化,為新時期加強生態保護提供了理論佐證和技術依據,它還囊括了關于林區各個地方的山川地理、資源物產、名勝古跡、民族民俗方面的文獻資料,都為當地的經濟轉型、新興產業開發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源。
4、為林區旅游文化和旅游經濟的繁榮助力。本土文獻的內容反映著森林文化,其本身就是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森林生態文明內涵。森林旅游產業的開發,不僅僅是只立足于經濟轉型的開發,同時又是林區歷史文化的開發和展示,更是新時期森林生態文化的振興和展示。因此,建立健全本土文獻共享平臺并與旅游經濟有機配合,既有利于保護、繼承和弘揚林區優秀的森林文化傳統,更有利于充實林區旅游文化產品素材增強林區森林生態旅游吸引力。
二、本土文獻共享平臺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兩大難題
本土文獻收集難。這是文獻共享平臺建設中最關鍵的問題,文獻收集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文獻收藏比較分散。由于林區地域廣大,基層單位眾多,絕大多數文獻分散在各林業局圖書館室、研究機構、廣播站電視臺以及各級檔案室、資料室、宣傳部、黨政辦等相關職能部門,甚至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在專業采播人員和科研人員個人手中保存。二是有關收藏機構或個人出于某種部門利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考慮,即便是對一些非涉密的文獻資料也不情愿公開,更談不上主動呈繳了。三是由于長期以來主觀上對本土文獻收集保護的忽視以及客觀上相關技術手段、監管手段的不足,造成一部分文獻流失和缺失。
本土文獻資料歸類整理、補充更新難。文獻數據庫的開發建設是一項技術性高、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的系統工程。收集來的文獻資料,都要經過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如對不能保存原件的物品需要專門的設備進行拍照、紙質資料要轉化成全文電子數據,還要在建庫的時候組織合理的機讀目錄,整個數據庫要有詳細的分類索引,各個子庫中各種類型的文獻要有統一的文檔格式,如目前通行的圖片“jpg”文檔,電子全文“pdf”文檔等等。
當然,除了上述兩個關鍵性難題外,還需妥善解決諸如技術標準、知識產權、合理傳播權等相關的問題。
三、建設本土文獻共享平臺的對策措施
林區本土文獻共享平臺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首先樹立經營管理意識和主動學習意識,將平臺建設視為林區一項重要的經營項目來對待,制定長遠的工作規劃,保證工作系統的持續良好運行,走邊建設邊服務邊學習的道路。但就林區目前文獻管理現狀和互聯網建設水平來看,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尋求突破是較為可行的:
1、明確目標,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林區本土文獻數據共建共享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目前林區文獻數據管理條塊分割的現實,很難在短期內形成各系統間的協作網絡。因此,在管理局層面可以率先建設林區文獻數據中心,作為林區文獻資源共享的突破口。建立一個由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直接領導的,以文獻數據中心為龍頭,各基層單位圖書情報館室或信息管理機構為節點的林區資源共建共享管理組織,明確各成員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統一思想,統一技術規范,制定協作章程,開展協作活動,積極探索文獻資源建設的新途徑。在此基礎上,利用現有的互聯網平臺將文獻數據中心網絡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漸延伸到林區各單位圖書情報館室以及其他系統的信息機構,利用他們的文獻信息資源,開展館際協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
2、政策引導,加大基層文獻管理力度。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術幫助,鼓勵林區各單位將文獻資源建設放在林區特色文化建設工作的突出位置,鼓勵建立獨立的地方文獻數據庫,安排專人具體負責此項工作,使本單位圖書情報館室或信息管理機構成為一個管理和開發使用本土文獻的職能單位,并在一些重點單位,比如檔案館、科研院所、各類媒體設立送繳聯系人,形成送繳制度化、網絡化。對林區各地方文獻的采訪、分編、典藏、利用實行一條龍管理,由專人負責。各單位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了解掌握本地區本土文獻工作現狀、藏書規模、特色、人員素質、自動化程度、采用何種軟件、網絡版本、網絡拓撲結構,實行統一的標準,為林區本土文獻共享平臺建設掃清障礙,使各成員單位在一個共同的信息數據平臺上實現聯網,互享協作成果。
3、重視人才培養使用,定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由于文獻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對工作人員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選拔和培育一支具有專業能力和較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對于開展林區文獻資源管理和共享平臺管理工作來說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這不僅關乎當前而且關乎長遠。在今后一個時期,非常有必要通過組織各類專業培訓、業務交流、繼續教育等更新林區文獻管理隊伍知識結構,提升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與業務技能以及駕馭網絡信息環境的能力。 □ 任宇 (作者單位:林業黨干校)
林海日報社主辦林海日報國內統一刊號:CN15-0074林海日報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