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興安深處

王琦
2025-01-13
5444

                                                             鄒建明

                                                                跑 山 兒

      每年四月初,人們便會挎著土籃子,拿著剪子走向山坡原野,去挖一些能吃的野菜。婆婆丁、水芹菜、莧菜、苣荬菜、馬蹄菜、燕尾菜、柳蒿芽等野菜相繼登場。

    回家后,人們將這些山野菜仔細摘選并清洗干凈,無論是涼拌還是蘸醬怎么吃都很美味。還可以將野菜剁碎與苞米面混合后,貼野菜餅子,既可作為菜肴,也可作為主食。         到了夏天,每隔幾天,我就會帶著鐮刀、麻袋和繩子,牽著家里的山羊去采豬食和羊草。當麻袋裝滿時,我會提起裝有蚯蚓的小罐頭盒,尋找一條小河或池塘,砍下一根  柳枝作釣竿。綁上魚線和魚鉤后,便一邊休息一邊等待魚兒上鉤。

     等著太陽快落山了,我將釣到的魚用柳條串起來,然后脫去衣物,跳入水中,洗去一身的汗味。上岸后,用繩子將袋子四角綁上背帶,背在肩上,扛起捆扎好的羊草,牽著吃得肚子圓滾滾的山羊,提著魚串,哼著粗獷的曲調,在晚霞映紅了半邊天的背景下,“滿載而歸”。

      到了秋天,涼爽的山風不時送來陣陣果實甜香。水溝旁,晶瑩剔透的水葡萄點綴其間。草甸之中,掛滿沾著白霜的藍色果實“篤斯兒”搖曳生姿。山坡上,一片片如同紅珍珠般的“雅格達”(北國紅豆)鋪展開來。河邊的果樹上,一串串宛若南紅瑪瑙的山丁子與黝黑锃亮的稠李子交相輝映。它們搖曳著沉甸甸的果實,仿佛在向人們招手,引得人們心急難耐,垂涎三尺,躍躍欲試。

       此時,人們拿著盆,拎著桶,成群結隊地走進林間。草叢里,樹叢中,不時傳來呼喚伙伴的聲音和孩子們歡快的笑聲。

      這些野果除了直接食用外,還可做成果醬,釀成果酒,或是晾成果干。

      在秋雨的洗禮之后,山坡上、草叢中、樹蔭底下會冒出一簇簇“小傘”;倒臥在地的柞木和樺樹上,會生出一片片“小耳朵”;而樺樹的樹干上,則會露出一個個毛茸茸的“小腦袋”。采蘑菇、木耳和攆猴頭兒的季節到了。 

     人們背著籃筐,在樹林中穿梭,每隔幾步便會發現一個蘑菇圈,很快便可滿載而歸。  

      猴頭菇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形狀酷似猴子的頭顱。這種菌類通常生長在一人高的樺樹上,當你摘下一個后,可以在大約五十米的范圍內,順著相同的方向尋找另一個,這就是所謂的“攆猴頭兒”。   

      采木耳是一份苦差事。若前夜下了雨,次日清晨便需早起,蹚著露水,有時甚至得冒著細雨前行。鞋子往往“灌包”,行走時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從腳底到頭頂都感到冰冷,抵達山上時,全身幾乎都濕透了。雨后的小咬(類似蚊子的小飛蟲)非常多,直往人的鼻、耳、眼內鉆。人們只好用毛巾包裹頭部,僅露出眼睛。然而,手部卻難以隱藏,摘木耳時,手和手腕上會迅速聚集小咬,留下許多小紅包,刺癢難耐。回家脫下鞋子,腳部因長時間浸泡而變得發白、起皺,真是又冷又餓又累,只想倒頭就睡。 

    大興安嶺的山林是慷慨的,她給予林區的人們無限的愛心和滋養。她以她那雄偉的身軀守護著山中的孩子們,以她那寬廣的胸懷擁抱所有興安嶺的居民,以她那甜美的汁液哺育著各族的兒女。因此,我們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借口,不去尊重她,熱愛她,保護她,裝扮她。                                  

                                                      鬧 “黑 瞎 子”

        “黑瞎子”就是狗熊,由于其毛發為黑色,尤其是眼睛前的毛發較長,遮擋了視線,因此得了這個小名,有時也稱其為熊瞎子。

       那一年,“黑瞎子”頻繁出沒,造成了不小的騷動。起初是在居民區附近的菜地里,經常發現新鮮的“黑瞎子”糞便。隨后,一系列相關事件接連發生。                        

                                                 扳道房事件

      扳道房通常位于場區較遠的地方,每當有小火車進出時,都會有人在此值班。某夜,值班員正在油燈下看書,忽然感到有人拍他的肩膀,他不耐煩地說:“別鬧。”結果轉頭一看,卻驚恐地發現一個巨大的熊腦袋正出現在他的身后。

      出于本能,他立刻站起身來,急忙轉身想要逃跑,但在慌亂中不慎打翻了油燈,油液灑滿了一桌子,緊接著,“呼”的一下,書和衣服瞬間被引燃。

    “黑瞎子”突然見到火起,嚇得掉頭就往野外跑去。這時,值班員才回過神來,不顧一切,穿著仍在燃燒的衣服,“踉踉蹌蹌”地往車站跑去。

       當人們發現一簇火苗搖曳著靠近時,迅速拿起手邊可用的“家伙什”迎了上去。扳道員注意到有人接近,一邊奔跑一邊呼救:救命啊!眾人圍攏過來,立刻將他按倒在地撲滅火焰。萬幸的是,他雖然遭受了些許燒傷之苦,但終究還是撿回了一條命。自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敢靠近扳道房了。            

                                                    西山火災事件  

        西山根的譚某不知從哪里偷來了熊掌,放在窗臺上晾曬。然而,卻意外地招致了一場災難。

      深夜,譚某在睡夢中被敲窗聲驚醒,便點上油燈走到窗邊,當時就嚇蒙了,一屁股跌坐在地。只見一只“黑瞎子”,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搭在窗臺上,碩大的腦袋向前探出,兩只明亮的小眼睛緊盯著他。顯然,這只黑瞎子是循著味尋仇來了。

       黑瞎子看見了人,一巴掌將窗戶打碎,將頭伸了進來。譚某下意識地扔了油燈,腳蹬手刨往后躲,一下子撲到了柴火堆上。

      情急之下,他猛然醒過腔兒來,想起了黑瞎子怕火之說。于是,急忙抄起引火用的樺樹皮,用已摔碎但還著火的油燈點著,往窗戶外就扔。樺樹皮扔完了,就撿起可以點著的東西,也不管是衣服,還是枕巾,只管點著就扔。   

     扔出去的火越來越多,慢慢引燃了堆在院子里的還沒劈成柴火的枝丫,進而又點著了倉房。鄰居們見狀,紛紛趕來救火。而譚某早已嚇得六神無主,仍在不停地向外投擲火焰,鄰居們連忙沖進屋內制止他,并焦急地詢問:“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譚某用嘚嘚瑟瑟的手指著外面,語無倫次地嘮叨著三個字:“黑瞎子”。  

    此刻,場部的人也陸續趕過來,大家共同將火撲滅。             

                                                       高 峰 日

       六七十年代,每年的“五一”勞動節是向黨和祖國獻禮的日子,也是林場的“高峰日”。

      天剛放白,林場的大喇叭就響了。隨后在車站拉上標語,插上幾面鮮艷的紅旗,敲鑼打鼓,學生們高舉五顏六色的小旗,高呼著時代口號,迎接每一列從工隊下來的運材車。

      這時候的調度室里,值班的領導們操著喊啞了的嗓子,不時地通報、磋商、匯報和協調著,不停地擦著汗。求援的電話,報喜的電話,核對情況的電話,響成一片。此刻的廣播室,會不時播報:某某林場已下運多少個(輛)“原條”(只打掉枝丫,沒有截斷的木材);某某職工輕傷不下火線。某某油鋸手已伐倒多少棵樹;某某拖拉機組已連續作戰多少小時沒有休息;某某絞盤機手已裝載多少臺車等等。用以鼓舞干勁,激發斗志。  

       各個小工隊更是天不亮,就開始烤車。那時的工隊,連人都住帳篷,就更別說暖庫了,集材車輛每天都放在露天的雪地上。早晨出工前,工人們先用噴燈將干柴點燃,熊熊的火焰跳躍著,將熱量傳遞給集材車的油底殼。待油底殼漸漸溫暖,他們才合力拽著沉重的發動機。

      隨著拖拉機啟動的一聲轟響,像吹響了沖鋒的號角,整個山場沸騰起來。滿山回蕩著油鋸的嗡嗡聲和“順山倒”的呼號,參天大樹轟然倒下的轟鳴聲此起彼伏。

      拖拉機拖拽著原條,轟油的隆隆聲震耳欲聾,響徹長空。

      倒套子的馬拉爬犁,甩響了清脆的鞭梢聲。馬兒噴著一團團白色的哈氣,往來穿梭。歸楞的工人們用掐鉤和杠子,四人一組,抬著截好的原木,走上幾米高的,又窄又顫的跳板。

   “杠上肩哪,嘿呦!”

 “挺起來呀,嘿呦”!

“走上跳啊,嘿呦”!

 “腿不顫哪,嘿呦!”……

      伴隨著這鏗鏘有力、悠揚綿長的號子聲,工人們昂首挺胸,向著那冉冉升起的朝陽,堅定地邁出步伐。

     山場的“五一”時節,依舊天寒地凍。工人們戴著棉帽,上面還套著柳編的安全帽,帽頂熱氣騰騰,仿佛在與嚴寒抗爭。他們的眉毛和胡子上,掛滿了晶瑩的冰霜,如同冬日里的雕塑。

     他們挺起脊梁,雙腳穩穩地踏在地上,臂膀繃緊,如同蓄勢待發的弓箭。手中揮動著捅勾和壓腳,熟練地整理著木材,同時操縱著絞盤機和架桿兒,將木材一一裝上抬車,直至滿載。  

       只有抬車用盡了,才能回到帳篷,喝一口熱水,將濕透了的膠皮“靰鞡”放在“地火龍”(一頭連著臥在半地下的火爐,盤在通鋪下的地上,通過所有通鋪的磚砌煙道,用于取暖)上烤一烤,擰一擰棉褲腳上的雪水,啃上幾口饅頭。   

     高峰日一到,就不間斷地要抬車,以盡可能地多裝多放車數,爭取好的成績。  全體參戰人員宛如一臺精密機器中的各個部件,瘋狂地運轉著,沒有絲毫停歇,無暇顧及自身的損耗,將全部的力量與才智都傾瀉而出,達到了極限。這場戰斗一直要持續到局里的貯木場和車站,實在卸不下和進不來為止。  

      一天下來,全林場的干部職工,無論男女老少,都被汗水、雪水和泥水弄得像泥猴子一樣,精疲力盡,無精打采。凍得僵硬的嘴唇已發不出聲音,膠皮靰鞡和棉褲被火一烤,開始往下滴水,肚子餓的“咕咕”,一桶涼開水幾下子就喝干了,身子剛一挨炕便傳來了鼾聲。  

       這一天真是最煎熬的一天,也是最難忘的一天。暫且不論這種會戰的價值和意義。但就此刻,每一個身軀,每一幅面容,每一個姿勢,都塑造出了林業人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奮勇爭先、愛國奉獻的永恒特寫和不朽群雕,這是一個時代不可磨滅的精神和最鏗鏘、最有力的旋律。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