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何康紅
“今天你們過來幫我包餃子吧!”一大早,婆婆就打來電話。我瞥了一眼日歷,這才剛進(jìn)臘月。盡管覺得備年貨為時尚早,但仍放下手頭事務(wù),抽出半天時間去幫婆婆包餃子。因為我知道,婆婆已經(jīng)“趕早”開啟了她的“過年”大幕。
包餃子、蒸饅頭、炸吃食……這幾乎是過去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做的事情。無論生活條件是貧窮還是富裕,過年時總是要改善一下。除了豐富春節(jié)期間的餐桌,也為了過年的時候來客人有個應(yīng)急。這些年,雖然年俗有了變化,可過年前包一些水餃、包子等面食儲存起來依舊是“婆婆媽媽們”的傳統(tǒng)習(xí)俗。
豬肉酸菜餡、牛肉蘿卜餡……包好的餃子放在室外凍好,再用食品袋裝上,放在密閉的容器里,一“囤”都能夠吃上半個正月。
為了迎接新年,婆婆“囤”的可不只是餃子。她早就在可靠的鄰居家預(yù)訂了自家飼養(yǎng)的豬排,還在市場精心挑選了牛羊肉和鮮亮的大蝦……于她而言,只有準(zhǔn)備周全,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過年。
東北人,尤其是林區(qū)人,像婆婆這樣“囤”東西的大有人在。就連我這個半守舊、半開放的人,過年時也會囤一些吃食。遵循著婆家“正月不出去買米買面”地傳統(tǒng),米和面是必須提前準(zhǔn)備的。凡是能夠長時間保存的食品,我都要買一些回來,把冰箱里塞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過年時,想吃什么,只需打開冰箱,隨意挑選,這樣便可以舒適地待在家中享受溫馨時光,無須再外出奔波采購。
“抓緊買哈,過幾天就沒了……”走在大街上,叫賣聲此起彼伏,逗引著人們遞錢、掃碼。這手提著兒子女兒愛吃的黏豆包、凍豆腐,那手拎著孫子孫女喜歡的排骨、黃花魚……街上滿是大包小裹提著年貨的人。人們笑意盈盈地打著招呼,互相問候,濃濃的年味氤氳在小鎮(zhèn)的大街小巷。
過年“囤貨”,囤的是琳瑯滿目的食材,更是濃濃的愛意。年貨里有兒時的味道,有故鄉(xiāng)的氣息,更有刻進(jìn)骨子、融進(jìn)血液的地域密碼。當(dāng)一家老小,圍爐而坐,共同品味“媽媽的味道”“奶奶的味道”,味蕾釋放的那一刻,也是心靈放下疲憊,身心釋然的暢快時刻。
過年,又何嘗不是一場超越物質(zhì)的精神盛宴呢?
“我想起來了,小時候過年你賴在我家不走。”
“那年我們上山去滑雪,坐在紙殼上往下滑,老嗨了!”
……
過年,總有些珍貴的記憶深植于心,令人津津樂道。那是一次暢快淋漓的舉杯同慶、一次毫無保留的坦誠交談、一次久別重逢的溫馨相伴、一次耐心傾聽的不厭其煩、一次結(jié)伴同行的愉悅出游……過年,不僅僅“囤積”了物質(zhì)的豐盈,更“積攢”了精神的富足和內(nèi)心的厚重,為新一年的征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能量。這或許正是過年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