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王玉芝
去年秋天,蘑菇長出來的格外早,看見別人一次次采回來的蘑菇,我禁不住躍躍欲試。于是就動員放假在家的兒子和我一起去采蘑菇,兒子欣然同意。
那天,我和兒子早早起床,帶上吃的,背著筐、提著桶,騎著自行車就向西山進發了。一路上兒子眉飛色舞、神采飛揚,仿佛一只從牢籠放飛的小鳥。我心情格外舒暢,暗暗慶幸把兒子帶了出來。騎過了兩公里半的大陡坡,我們終于來到了目的的,但卻遇到了第一個問題,不知從哪兒入山好。兒子第一次上山,我也沒單獨來過,這次獨自出來還真有點蒙,考慮再三,我們決定在就近的林子里采。
放好自行車,興沖沖地鉆進林子,對蘑菇展開了一場地毯式的搜索,但情況并不如想象的好,只采到了十幾個小蘑菇。兒子的士氣大減,我不停地安慰他,鼓勵他耐下心來好好的在草叢里尋找。可是不論兒子怎么努力就是找不到,垂頭喪氣地說:“原來蘑菇這么難采呀,我還以為來了就直接往桶里裝呢!”我忍不住笑了:“采蘑菇哪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啊!”我們一直采到中午,天氣越來越熱了,蚊子和瞎蠓開始不停的侵擾我們,蘑菇又很少,兒子終于耐不住性子了,徑直坐到道邊,一個勁兒的喊我回家。我和兒子的第一次“蘑菇之旅”就這樣草草收場了。
回到家里,我有些不甘心,就給一個經常采蘑菇的朋友打電話,想請他帶我們去采一次,朋友爽快的答應作向導。第二天早上我又帶上兒子和朋友奔向西山。西山的路很陡,幾乎一路都是上坡,我被他們遠遠的落在后面,而兒子卻勁頭十足,騎著自行車緊緊跟在朋友后面,偶爾還停下來等我一下。我們在公路上騎行六公里,又沿著一條崎嶇山路向山頂爬行一公里,朋友終于宣布說可以停下來采了。
這次真的是不一樣,剛一進林子里,我就采到了幾個蘑菇,連忙對兒子喊道:“快看有蘑菇啦。”兒子見我采到了蘑菇,趕緊湊過來采,然后緊緊的跟在我后面,我發現了蘑菇,他就趕忙去采。我告訴他,要到離媽媽遠一點的地方采,不能總是跟在我的后面,那樣才能找到更多的蘑菇呢。兒子聽我這樣說,就拎著小筐到離我遠一點的草叢里去采,可是第一次進山的他還是有些忐忑,生怕找不到我,一眼看不到我就馬上喊,有時采著采著抬頭一看離我遠了拎著筐就往我跟前跑,像個受驚的小兔子急于找到媽媽。有時采到蘑菇,還趕緊過來讓我辨認是不是有毒。我再次告訴他林子里很安全,我會時刻注意他的位置,所以他可以大膽的采。不一會功夫,兒子就熟悉了周圍的環境。草叢里到處藏著小蘑菇,像是在和人捉著迷藏,讓兒子時刻體驗著收獲的喜悅。只見他樂此不疲的在草叢里跑著,還不時的拿出手機給蘑菇拍照,高興的對我喊著:“媽媽,山里真是太美了。”
是的,山里太美了。正值秋天,天高氣爽,碧草藍天,伴著滿山遍野的紅豆秧,紅豆枝上已經掛滿了通紅的小果子,陽光一照,紅的耀眼。摘上一把放進嘴里,酸甜的感覺沁人心脾。樹林里清凈優雅,使人內心安詳寧靜,忘記了生活的煩惱與喧囂,全身心的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此時此刻山林里除了小鳥清脆的鳴叫就是兒子歡呼雀躍的喊聲了。“媽媽又采到了。”“媽媽這個蘑菇好大呀。”“媽媽快來呀,這里的蘑菇好多呀。”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兒子那從未有過的快樂——一種在書本上、課堂上體驗不到的那種怡然自得的暢快。自然的博大讓他震撼,更讓他陶醉。
我們生活在林區,林區的綠水青山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可是我們的孩子正逐漸遠離這里,投身都市的繁華,漸漸淡忘了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這片土地。也許是沉重的課業負擔阻止了孩子們邁向自然的腳步,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憐愛疼惜束縛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的腳步。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愛自然的,我們應該讓他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發揮聰明才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漸漸的兒子的小筐裝滿了,我的大桶也采滿了。我們帶著沉甸甸的喜悅下山了。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蘑菇,收獲更多的是對自然的探索和熱愛。這次經歷讓兒子永生難忘,相信他今后不論走到哪里,都會心系這片凈土,牢記這一抹綠色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