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褚連寶
當今是快節奏的經濟時代,又是網絡信息溝通快捷的時代。在物質生活豐富、各種保障有力的和諧時期,我們隨著年齡和記憶的累加,隨著工作經歷的豐富、職位的升遷,慢慢到了知天命之年。四十多年來,同學們經歷過風霜雪雨般的社會變革,感觸頗多,每當因事因人因工作相聚時,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特別是同學時期的記憶,那些朦朧之中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想知而不敢問的知識,都縈繞在每個同學的心間。
我的學生時期是在70年代度過的,那是一個封閉自守的年代。社會動蕩不穩,人民生活貪困,國家政治運動不斷。在6O年代,一篇"炮打司令部"的文章,使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一場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政治斗爭開展的轟轟烈烈。在政治壓倒一切的情況下,人們在這個時期只有以政治為綱,學生上課背老三篇、毛主席語錄、喊革命口號、政治精神第一位,跟隨政治運動隨波逐流。
進入學生時代,就在這動蕩的年月中開始度過了,對于出生在60年代的一代人,文化大革命沒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學習記憶,留下的只是苦難動亂的歲月和家庭中政治矛盾的隔閡。一場運動的開始到結束,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生難以彌補的損失。
中學時期,上課學習基本開始正規,學習的中心思想是"學工、學農、學軍"、"深挖洞、廣積糧",做"又紅又專"的學生,爭當紅衛兵,要有"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的遠大理想,時刻準備著為社會、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
當時,學生時期也有談情說愛,但是非常神秘,如同做地下工作一樣,,只能偷偷地,背著月光,走在小路,坐在草叢。有時看場電影也要好幾個人打掩護一起去,象"朝陽溝"、"冰山上的來客"這樣有愛情內容的電影至少也要看上五、六遍,真是百看不厭。最有意思的是傳抄一些"散詩散詞"興盛一時,同學們相互傳來抄去,還常常用抄來的詩句寫在日記本上、照片背后當作贈言留念,代表心愿送給同學。
當時的77級共十多個班,同學之所以多,或許是因為趕上了生育高峰,或許是都趕上了上學年齡。有些班級學生年齡相差較大,也許是受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或者是在家老大看老二,老二看老三,照顧弟弟妹妹的因素,耽誤了上學的年齡。我同學家里一般兄弟姐妹都在3、4個,可想當時的生活狀況。在經濟落后生活貧窮的情況下,每個家庭都沒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吃飽穿暖就行。同學們著裝基本一致,胸前都帶著毛主席像章,男女同學發型基本不變,男同學平頭、女同學梳辯子。我班的同學數來數去,在家老大的能占一多半,老大在學校里,是個好學生,在家里都是頂梁柱,能吃苦耐勞,不管誰家的老大都是出力的命,一有機會就想為家多掙錢多干活,都是父母的好幫手。
在農村秋收時,學校要組織學生支農,到各生產隊去扒苞米,生產隊都要殺豬殺羊、給學生吃、也算改善了我們的伙食、每次大家吃的都很香。
77級的同學們經歷過生活的坎坎坷坷,被生活磨練的已經成熟了,所以在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非常珍惜現在的富足,在工作中奮發圖強。如今的同學大部分都身在一個崗位,身居一個位置,也有的掌握著一定的權力,成為單位的中流砥柱,做到了事業有成。雖然同學們的崗位和經濟條件各有不同,然而相聚時,都一如既往,不分你我。
時間如云煙,一轉眼當時的同學已離別了4O年,學生時期的"深挖洞、廣積糧",已成為同學們回憶的歌謠,點點滴滴的閃光點,巳成為同學們暢談的寶貴源泉。然而每一次相聚就是要與同學們一起慢慢變老,由此想到一首歌可以這樣唱:"同學們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聊……直到老的哪兒也去不了,還依然把學生時代的陳年舊事當成手心里的寶,談起來永遠沒完沒了……
到那時,我們依然會拿著那段純真年代的青春記憶,當成一生中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