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張鑫龍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護林防火人人有責或是進入林區防火第一”類似的話。在這里想和大家講一下我在防火管護路上的那些故事。
我在2014年調入克一河林業局諾敏林場工作,剛剛接觸工作那會兒,只知道就是一個林場以生產安全為主,以為做好生產安全就完成任務了。到了防火期的時候才發現并不是自己當初想象的那樣,后來直到自己參加了林業局季節性快撲才深刻地了解到林場并不是只有安全生產這一項工作,其實在林區更為重要的工作還是森林防火管護。因為森林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林區的孩子有責任保護自己的家。
近日的一天,我來到了距離局址74公里的管護站駐防。這也是我參加工作4年以來第一次被安排在74森林防火檢查站工作,說它是管護站不如說它是個房車,屬于我們護林員的房車。
74公里聽起來一個簡單的數字,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它并不是一個數字這么簡單,因為74公里是通往斯木科村和各農業點的必經之路,尤其是防火期季節,如果降雨量少山上草木干枯、林地干旱,那么火險等級就會急劇攀升,所以,一個火種也不能從這里帶進山去。
通過參加林業局防撲火培訓班和單位培訓,我初步掌握了防撲火知識。特別是參加單位快速撲火隊之后,我更熟練的掌握了防撲火技能,加上我曾經學過汽修,對風力滅火機的原理也略知一二,駐站的日子里無聊的時候我就拿出滅火機鼓搗鼓搗,一來是熟練業務,二來是消磨時間。平時再看一些防火的相關文件和規章制度,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有一天在我這里發現火情,也能積極應對不是。除了這些,每天我都要對過往的車輛進行記錄,對入山人員進行登記,就算是入山視察工作的領導,我也必須記錄在案,每每這個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底氣很足,因為我是一名管護員!
秋季是農牧民的收割季,農民的糧食不可耽擱,可能這就是長輩常說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吧,查拉巴奇農業點的王海森和田海燕每次經過這里都會對我說:“小伙子你放心吧,我們在林區生活了一輩子,森林防火這些基本的常識我們再清楚不過了,防火期禁止一切非工作人員入山,入山作業人員不帶一煙一火,入山的車輛必須配有安裝防火安全帽,有防火防汛處開具的防火通行證才可入山。”但這次我心里還是存有顧慮,畢竟一場雪還沒有下,荒草那么高。他們好像看出了什么,還沒等我開口倆人就自覺的把自己身上的所有能裝東西的兜兜翻了出來,當時我無言以對,我竟小看了兩位生活在林區大半輩子的長者。
這幾日大雪封山,這寂寞的74公里就像與世隔絕了一樣,眼看著帶的糧食都快吃完了,我有氣無力的回到篷車里翻書,本想著能撤回局址了,哪想到過了兩天雪都化沒了,單位又送來了給養,我回家的美夢就這樣破滅了。原來防火期并沒有結束,我們還不能撤離。但我的心里防線似乎就要崩潰了,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這里沒有網絡沒有WIFI,孤零零的在大山里看著大篷車堅守20多天,著實的讓人感到煎熬......這天早晨,一輛紅色的運兵車從我這里路過,這是為108外站的撲火隊員們送給養的,原來距離我34公里外的他們還沒有下山,想想他們,那些森林消防隊員他們還在堅守著崗位,從春季野草枯黃到冬季白雪皚皚,只要防火戒嚴期沒結束,他們始終會駐扎在深山里,我這點孤獨又算得了什么呢?拍拍身上的雪,回到篷車寫下今天的防火管護工作記錄“車牌KL868,單位防火防汛處,目的地,108......”
我覺得既然工作在一線,就不該怕什么苦臟累,不親身體驗永遠也不會知道防火的重大意義。
駐站日子發生的一切,讓剛走上防火管護道路不久的我深感鼓舞,原來大山里有這么多勤勞的人們,他們有的為了生計,有的為了守護我們的家園,他們在秋季里有的收獲果實,有的收獲著幸福,而我在這里收獲了責任和自信,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