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喬加林
到了夏季,大姑娘小媳婦出門,手里都會打著一把五顏六色的傘。晴天遮陽,雨天避雨。
上世紀七十年代,物質普遍匱乏,記得我上小學三年級時,家里還沒有一把雨傘,遇到雨雪天,我有時披著斗笠去上學。斗笠,形狀與草帽差不多,就是直徑大些,是用箬竹葉和毛竹篾編成的,戴在頭上很重,久了頭都發疼,風大了戴不住,雨大了也遮不了雨。黃布油傘只有極少數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才用,普通人家都舍不得買。學校距離我的家雖然只有兩里多路,一條渠梗直通學校,每次雨雪天,大多數小伙伴們都是披著塑料布遮風避雨,常常被弄得一身泥水,那時的我,是多么想擁有一把屬于我自己的黃布油傘啊!
到了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我軟磨硬泡情況下,父親賣了一些糧食,終于買了一把黃布油傘,我激動得抱著新雨傘咋也舍不得放下。那把黃傘與我差不多高,傘面是厚實的黃油布,布是用桐籽油做的,金黃黃的,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傘頂端處一個小圓形紫紅色的油布與傘面相連,傘把是一根比搟面杖細點的竹竿。黃布油傘有四五斤重,傘太重,我力氣小,怎么都撐不開,父親便手把手地教我。他把傘尖頂在墻上,身子前傾,一手抓著傘把,一手把套在傘柄上的撐桿使勁往上一推,傘砰然張開。在燦爛溫暖的陽光里,黃布油傘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
自從家里有了那把黃布油傘,我就希望能經常下雨。在雨天,我會把黃布油傘高高舉在頭頂上,雄赳赳氣昂昂,昂首挺胸去上學,到同學中去炫耀。記得1980年初秋,第一場秋雨,吃過早飯,我把黃油傘打開,興奮地去上學。走在渠梗上,突然刮起大風來,黃布油傘瞬間脫離我的掌控,在泥濘的路面上翻滾幾下,跌落到幾米深的水溝里。正當我不知所措,急的要哭時,老師正好到了我旁邊,幫我把雨傘從水溝里撈上來,并示范著告訴我:“傘面不能迎風,打低點,讓傘沿往下斜,這樣就不容易被風刮翻了。”
黃布油傘雖然笨重,但傘面大,非常實用,在雨天,如果遇到沒帶雨具的同學,我就讓他們鉆到我的傘下一起走。
在村子里,誰家小伙娶媳婦時,伴娘都會為新娘打著黃布油傘,那個時候不懂,總會問大人,又沒有下雨,為何要給新娘子打雨傘啊!長大后才知道,新娘子出嫁,都要抱雞打傘。
傘傳說是魯班的夫人云氏發明的,她把竹子劈成細條,蒙上獸皮,做成如八角亭式的雨具,“張開如蓋,收起如棍”。后人見了競相模仿,便流傳下來。造紙術發明前都用絲綢繃制。宋朝以后才有了皮紙傘、油紙傘。
笨拙厚實的黃布油傘早已退出了人們生活之中,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人見過過去的黃布油傘,特別是90后、00后,在他們腦海中是沒有黃布油傘的這個概念,他們只知道折疊傘。
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黃布油傘伴隨著我童年和少年的時期走向成年也走向成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里,一把笨拙厚實的黃布油傘,在雨天足以保障你不會被雨水浸濕。但現代傘五顏六色,給人精巧、輕便和好看,只是輕飄飄的塑料手柄、冷冰冰的金屬手柄,感受不到一點木質手柄的踏實和自然的氣息。
隨著時光流逝,那黃色油布傘的時代,已在歷史的舞臺退去。那樣的黃油布傘,亦早已在人們的記憶里,漸行漸遠。但我依然懷念過去的黃布油傘,很想撐一把黃布油傘,漫步在新時代的風雨中,把心交給自然,融入自然,走進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