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李美芹
小時候?qū)^年有一種強烈的期盼,覺得時間過的太慢了,掰著手指頭數(shù)除夕到來的那一天。因為過年了家里就有好吃的,還能穿新衣服,走親戚能拿到壓歲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驀地發(fā)現(xiàn),不知從何時起,年味越來越淡了,感覺和平常一樣,沒有一點過年的氣氛。愈發(fā)懷念兒時的新年,在我的記憶中,兒時的新年有著濃得化不開的年味,平日里清貧而單調(diào)的日子總會在過年那段特殊時期,變得五彩繽紛起來。
進入臘月二十三小年,家家戶戶就開始做春節(jié)的準備,從衣食住行到面貌舉止都要煥然一新,用祥和與喜慶迎接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
家中的縫紉機開始嗡嗡地唱起歌來,母親開始為每個孩子做一身新衣服,我和妹妹一有空就跑去看母親畫的衣服圖樣,盼望著新衣服早一天做好。更讓我和妹妹開心的是母親還用粉色、綠色的頭綾子為我們梳上好看的小辮,在那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能扎上一副新的頭綾子,就儼然是個“小公主”了。
進入大年三十這天,院門和屋門上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lián),昭示著紅紅火火過大年。“辭舊歲年年如意, 迎新春歲歲平安”、“歲歲年豐添美滿 家家幸福慶團圓”,春聯(lián)內(nèi)容年年不同,卻無不表達著過年時的喜悅和新一年里最為素樸的愿望。水缸、雞舍、豬圈也有自己的春聯(lián),“清水滿缸”、“金雞滿架”、“肥豬滿圈”,令人暇想不已。但貼得最多的莫過于大大小小的“福”字和“春”字,門上、窗上、墻上,紅紅的春聯(lián)把屋里屋外裝扮得喜氣洋洋。母親則會買上幾張抱著紅鯉魚的胖娃娃年畫,貼在屋里明顯的位置,暗淡的房間立刻變得蓬蓽生輝起來。
除夕夜,半夜十二點吃餃子更是熱鬧,因為母親和大哥包的餃子,每次都要包上錢、糖、還有花生。母親說,吃到包糖的餃子這一年里你的嘴會很甜招人喜歡招人愛;吃倒包花生的餃子 ,你會步步高升;吃到包錢的餃子,你會財源滾滾來 。我們幾個孩子都吃得十分來勁,為的就是能夠吃到“好運氣”,本來已經(jīng)吃得非常飽了,可是誰也不肯放下筷子,小妹甚至把滿盤的餃子都夾半兒了,瞪大眼睛找“寶”,惹得家人哄堂大笑。伴隨著十二點的鐘聲,這里“砰”一聲,那里“啪”一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和天空中五顏六色的煙花彌漫在小鎮(zhèn)的夜空,把小鎮(zhèn)的年味渲染得紅紅火火、喜慶歡騰。年夜飯過后,父母便開始給我們壓歲錢,壓歲錢包在紅色的小紙包里,里面是新新的紙幣,都是五角的,總共有五元錢。如今我還珍藏著許多個嶄新的五角錢呢。長大以后,才懂得父母給我們的壓歲錢為啥都是五角的,這樣十張折疊在一起還顯得多些吧!那時的孩子,就這點小小的奢望,心里已經(jīng)欣喜滿足了。
大年初一,天還沒有放亮,父母就起來燒水煮餃子,并把院門打開迎接早起拜年的鄉(xiāng)鄰們。我和哥哥、妹妹也爭先恐后地爬起來,穿上新衣服,吃完餃子,便按父母的吩附去年長的、輩分大的親朋好友家拜年,去過的人家都會抓兩把糖果塞在我們的衣兜里。街上人來人往,個個穿新衣、戴新帽,滿臉笑意、聲音洪亮地互拜“過年好”,平日里清冷的小鎮(zhèn)立刻變得熱鬧非凡。
記憶深處,燈籠是春節(jié)里最別致的風景。那時,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動手,用鐵絲制作紙燈籠或者用水桶裝水凍冰燈。大小不同,顏色各異,各種形狀的冰燈像美麗的花朵一般,綻放在各家的大門前,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高高掛起的紅燈籠更是徹夜長明,盡顯喜慶祥和的濃濃年味。而孩子們最青睞的還是提著自制的“土燈籠”滿世界的瘋跑。那時母親會事先洗好幾個罐頭瓶,然后用紅紙剪出蝴蝶、花朵或小動物的圖案貼在瓶身上,然后在里面粘上蠟燭。爸爸再把小木棍的一端纏上繩子套在瓶口上,一個小燈籠就做好了。每當夜幕降臨,我和小伙伴們就提著小燈籠,去大壩外的河套里“滾冰”,或者是在院落的雪地里玩捉迷藏,白白的雪地、紅紅的燈籠、咯咯的笑聲和天上一輪皎潔的明月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切都那么溫馨美好,就像生活在一個童話的世界里。
曾經(jīng)以為春節(jié)永遠是快樂的源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突然發(fā)現(xiàn),對春節(jié)的渴望和期盼越來越少了,似乎怎么吃怎么做都嘗不到兒時的那種滋味。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現(xiàn)代文明氣息濃厚了,但那種久違了的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只有兒時新年那清脆的鞭炮聲、紅紅的小燈籠、開心的笑臉和真誠的祝福,時時在我的記憶里閃現(xiàn)。
記憶深處的那一點一滴,總是悄悄地向我走來,述說著遠去的年味,更述說著自己陶醉在年味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