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初夏的興安嶺林區正是野生的山野菜、山野果大面積繁殖的季節。如蕨菜、老山芹、婆婆丁、柳蒿芽、藍莓、紅豆、羊奶子等,這也豐富了林區人民的菜籃子和餐桌。我自小就喜歡采山,也深知采山人的不容易,在夏季,只要隨著勤勞的采山人走進大森林,看一看各種野菜爭先吐綠,野果孕育著蓓蕾,心里就舒坦無比。
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在林場采山的場景。那時候的人們糧食匱乏,采山是填飽肚皮的有效方式。許多人會利用業余時間成幫結伙地到山腳邊、野地里、山林間采些野菜來豐富餐桌菜肴。我們都知道,野菜不但純天然、無污染,它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林場人不吝嗇,采到山貨不獨自享用,都會送給腿腳不便的老人享用。從某種角度說,大森林是寬厚無私的,而大森林孕育的林場人更是慷慨大方的。
“采山”有很大講究,需要“全副武裝”。比如說衣服要穿得嚴嚴實實的,女人們裹著紗巾,是為了避免蚊蟲叮咬,還要跟著有經驗的采山人前行,這樣才能避免走冤枉路或者迷山,有經驗的采山人知道林相,更知道哪些溝系長什么樣的野果野菜,讓人們少受長途跋涉之苦,盡享大自然恩賜,體會“采山”收獲的喜悅。
我小時候之所以采山,是為了掙讀高中的費用。第一次采山是騎自行車,需要走很遠的山路,最遠的可達30里地。進入山林一定要“啊、啊”地大喊幾聲,為的是嚇走山中的野獸。騎自行車時采的是蕨菜、藍莓、蘑菇和木耳等,因為這些山菜山果沒有那么重,可以相對輕松地運輸,而要采樹塔就不行了。就要搭機動車,比如說拖拉機、三輪車,凡此種種。林場的大叔也很熱情,只要車上能擠下,就不會拒絕你搭車入山采山貨。到了山林,大家各自忙著盡快摘滿兜、裝滿筐,有人發現野菜多的地方便友好地叫著伙伴一起采,大家無心顧及身邊的美麗風景,手法快的將所帶來的兜和筐裝滿后就休息了,當然也有幫助手法慢的人采摘的。裝滿了口袋,大家前呼后擁地下山,還要清點人數,人齊了就上車,趁著暖暖的斜陽沒有落山急匆匆地趕回林場,和家人一起分享這采山得來的“戰果”,一種滿足感就會從心里油然而生。
現在不一樣了,山野菜和山果已成為林區百姓額外創收項目,很多人憑借自己生在林區、熟悉大山、了解山貨生長習性的優勢,春天采山菜、夏天采草藥、秋天采蘑菇、松子、榛子。他們采的山貨品種全、質量好,因此,被大家形象地稱為“采山人”。靠著吃苦耐勞精神讓“采山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