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同齡人——我的父親

2020-09-28

3581
時光荏苒猶如白駒過隙,一晃和新中國同齡的老父親,已經龐眉浩發,但依然精神矍爍,身板硬朗。
人一上了年紀就愿回憶過去,父親也不例外。開始住進樓房里的他,沒事愿意叨叨的就是他四十多年前親手蓋起的“板夾泥”房子,親手夾出來的院子,親手擺弄的菜園子。你聽——“現在也太沒意思了,那時候一開春,天天都會伺候菜園子。想吃啥去地里拔點就行。”忘記根河是從哪一年開始跳廣場舞的了,可自從有了廣場舞,有更多的老鄰居搬進樓房,老父親很少再提他的:“板夾泥”房子。他白天去社區和那幫老哥們下棋、打撲克,晚上和老媽一起到廣場去跳舞,臉上天天洋溢愜意的笑容。愛看新聞的他,動不動就會說:“還是黨的政策好,你看咱根河現在建設的就跟大城市似的,要公園有公園,要廣場有廣場,還有就是誰能想到你媽到老到老竟然還能沾’五七工’的光,開上工資了!…….”幸福不溢于言表。
老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林區人,早年在林場工作,丈量過根河的每一寸土地,熟悉根河的山山水水。父親說他經歷過挨餓的年代,為了填飽肚子,和爺爺奶奶上山挖野菜充饑是家常便飯,他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菜,什么地方有什么果,所以他愛根河的每一片山林。他長大工作后,成了一名林業職工,上山砍伐,住工棚,睡小桿鋪,食粗糧吃干菜……日子艱辛卻干勁十足。老父親說那時他們通常喊著號子干活,特別有氣勢。他們的工具就是斧頭,彎把鋸,誰要是用上油鋸,那簡直就是最讓人羨慕眼饞的事,可大家都干得熱火朝天,把上等木材源源不斷的從山上輸送下來,運往祖國的四面八方。
每當冬天我們說冷的時候,父親就說:“這點冷算啥呀!我們那時候穿著棉襖棉褲,外面還得套上大皮襖,腳上不光穿棉捂轤鞋,里面還得套上氈襪。你看你們,又是羽絨服,又是羊毛衫的。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打的,還能冷到哪兒?你們呀!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足!”
老父親的話讓我感慨萬分,不說別的,就從工作上來說,兩代人差別真是天翻地覆。我現在也繼承父親的職業,是一名防撲火隊員,和父親當年的工作環境相比較,真可謂是今非昔比。自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大力發展旅游業,打造“冷極”品牌,建立種苗培育基地;提高各林場,管護所工作環境,亮化工程、硬化工程全面落實,大大改善了職工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中,不再是手握原始鐵鍬,身穿羊皮襖奔赴火場。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下撥充足的資金的前提下,我們購置全套撲火設備以及個人防護用品,從原來的敞篷車到現在的運兵車,還有更高速的直升飛機,將我們快速運載到火災現場。從遠山的看護中,由原來的人力看護到現在應用上了遠程監控設備,利用專業設備,對遠山瞭望,一切一目了然。在工作場所上,國家投入專項資金用于改善我們的工作用房,為成長在新時代下的撲火隊員建設宿舍樓,建設新食堂。在業余生活中,各級領導親力親為,為我們改造了健身房、圖書館,乒乓球室。從廠區的精心綠化,到寬敞明亮的休息室,使職工切身體驗到工作環境上的舒心。為職工們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增強了職工的凝聚力……這些是老父親那代人想都想不到的,所以真要像老父親說的那樣,人要知足。
老父親他雖然退休了,但他依然天天看新聞關注著國家和林區的發展,他對林區特有的情懷,在心中是難以磨滅的。老父親是一個正直,寬厚的人,他總是囑咐我,“多學點業務知識,保護好綠水青山。”我明白父親簡短的話語,就是提醒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和使命,致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好每一件具體工作,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以實際行動,保護好北疆這片綠色長城,為創建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范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