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喜
我已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在老家過元宵節了,兒時元宵節打著燈籠玩的歡快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時,春節剛過四五天,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為元宵節做準備了。燈籠是元宵節的必需品,盡管在集市上能買到現成的燈籠,可每年元宵節父親都會親手為我和妹妹做燈籠。父親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竹篾將其折彎,加以鐵絲固定,做成圓形的燈籠骨架,然后在其周圍用糨糊粘上紅紙,接著在骨架底部釘上小木板,小木板中間釘一個釘子,把蠟燭坐在釘上蠟燭就不會倒,再用鐵絲串起來,最后用一根木棍挑著,裝滿我童年歡樂的小燈籠就做成了。
元宵節那天,夜幕還未完全降臨,我便快速地扒上兩口飯,不顧母親的阻攔,拎起燈籠,向街上飛奔而去。我像飛出籠子的小鳥,走街串巷,呼朋引伴。天漸漸黑下來,大街上漸漸熱鬧起來,遠遠望去,燈籠忽明忽暗,星星點點,宛若空中繁星。這里成了燈籠的展覽會,各式各樣的燈籠,應有盡有。除了紙糊的燈籠,還有直接把蠟燭放到罐頭瓶里的“罐頭瓶燈”,更有省事者,直接把蠟燭黏在木板上……小朋友打著燈籠,穿梭在大街上,燈籠映紅了他們的笑臉。街道上的行人也紛紛趕來湊熱鬧,當起臨時評委,他們站在大街兩側,指指點點,談笑風生,評判誰家孩子的燈籠造型獨特、燈光最亮。受到表揚的孩子,喜形于色,甚至比在學校考了第一名還高興。
打燈籠可是個技術活,尤其是紙糊的燈籠,木棍要端平,走路要穩,否則,燈籠就會左搖右晃,如果再有風,稍有不慎,燈籠就會“引火燒身”。那種既緊張又高興的情景清晰如昨。也有小朋友中了別人的“詭計”而“陰溝翻船”,有的大一些的孩子會跟小一些的孩子說:“你的燈籠能翻過來嗎?我的燈籠能翻過來。”小孩子不知有詐,還真把紙燈籠翻了過來,整個燈籠瞬間就化為灰燼。小孩子哇哇大哭,幸災樂禍的笑聲此起彼伏。
月亮升起來了,像個明亮的大燈籠高高地掛在樹梢上,月光傾灑到每家每戶的院子里,耳邊傳來父母呼喚孩子回家睡覺的聲音。直到這時,小朋友們才戀戀不舍地離去,他們帶著笑容枕著月光酣然入夢。
隨著時代的變遷,造型新穎、功能齊全的電子燈籠、音樂燈籠相繼問世,再也不用擔心燈籠被燒,孩子們也可以看見聲、光、電結合在一起先進而安全的燈展,但他們的臉上似乎找尋不到當年我們那種發自內心的純粹的笑容了,這越發讓我懷念兒時的元宵節,懷念兒時的那些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