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從飲水談起

凌鶴聞
2022-04-18
4714
o林海青
      水是萬物之源,世間如果沒有水,那么一切生命都不復存在。然而,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里,許多居住在農村和山區的人們都在為吃水發愁。
      記得小學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說的是當年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為當地老鄉挖井取水的故事。而挖井取水在中國沿襲了數千年,已經成為農村的生活常態,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得以改變。我童年居住的那個小山村,二十幾戶人家共用兩口井,村東頭一個,村西頭一個,每口井深都在十幾米,水深不過兩三米,井口內徑1.3米左右,全部是用石頭砌成,取水靠搖動轆轤提水。誰家用水,就把空桶固定在轆轤繩索的掛鉤上,搖轉手柄,提取井水,把灌滿的水桶擔到家里倒入水缸。而水缸的大小是根據各家的需要而定,我們家里的那口大缸,能盛三擔水,足夠一家人三四天使用,我的童年就是喝著井水長大的。
      在童年的記憶中,村西頭那口老井的故事最多。那時,村里除了十幾戶人家靠這口井解決生活用水外,各家的牛羊馬驢也喝這里的井水。為此,井邊上有個六七米長的木槽子,那是專門用來給牲口飲水的。有一年冬天,井口結滿了冰,一頭小牛不慎滑到井里,頭部露出水面,在井里“哞、哞、哞”地叫個不停。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后來是一個人攀著井壁下到井里,用繩子把牛捆綁結實,被眾人合力拉了上來。還有一次,我和同伴在家里玩耍,忽然聽到外面吵吵嚷嚷,我倆就出去看熱鬧,看到我倆之后,大家立刻轉悲為喜。原來是有人聽說我的那個同伴剛剛在井邊玩耍,忽然不見了,大家都以為他掉到井里,于是對著井里呼喊,見沒有回應,正準備下去“打撈”呢!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曾經在林區森鐵岔線隊工作一個冬天。那時候山上工隊是化冰取水。我們五個人專供幾個工隊吃水,每天用鎬頭把冰刨碎了裝入麻袋,再背到森林小火車的斗車上,運到工地以解決生活用水。而當年的好里堡鎮和根河鎮,普通居民吃水還是靠水井,但這里的水井已經不是農村的水井,而是“洋井”了,這種井名為壓水機,是轆轤之后出現的取水工具,主要是通過手工壓水。那時,好里堡鎮人民政府附近就有一個水房子,水房子有內外兩間,里屋住著一個女人和兩個孩子,外屋的水井口接一根膠皮管子直通屋外,如果有人來挑水,在窗口的盒子里投放二分錢,屋里的人就給你壓一擔水。二分錢買一擔水,如今看似不可思議,但當年卻是對那個女工的特殊照顧,她的丈夫因公殉職,她每天足不出戶就可以掙到一塊多錢,盡管也需要付出艱辛勞動,但是待遇也足夠優厚了。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林區的大部分人家都有了自家的水井,隨之而來的是新興行業的興起——打井隊。這些人獨具慧眼,知道哪里有水,哪里沒水,憑著這個本事發財的人不少。
      如今,在商場、在機關、在家庭,都有了自來水,礦泉水和純凈水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再和孩子們談論挑水做飯的事,他們只是感到很新鮮。即便是在當下的中國農村,也很少有人再挖井取水了。記得十多年前,我回到家鄉看到昔日那口老井時,只見轆轤還在,井繩卻不見了。鄉親們告訴我,那口井已經廢棄多年,如今家家戶戶都有了屬于自己的水井,誰還去擔水呀?
      是啊,時代變了,沿襲了幾千年的飲水方式也變了,而那個僅存的轆轤就是最好的見證。如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樣,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社會的巨大進步和人們生活的改變,通過飲水方式的改變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