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海濤
又到了挖野菜的季節,吃野菜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一種念舊的情懷,只有用野菜的綠色補充一下體內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才會覺得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山里人。
我出生于1978年,那時候的生活水平不算太差了,可我出生在林場,吃肉倒不算太難,然而想吃上一頓綠色蔬菜那就難于上青天了,因為交通極其不便,運輸蔬菜都要靠火車,火車卻間隔好多天才到林場,凍菜和白肉幾乎伴隨了每一個飄雪的冬日。每年清明一過,樹木蓊郁,草木返綠,便是野菜瘋長之際,林場的男女老少就會全家出動去挖野菜。只要是能吃的野菜,都會貼著地皮挖出來。回家清洗干凈,開水煮后蘸醬,或是摻上玉米面蒸上一鍋野菜團子,無論哪種吃法都會吃得無比香甜,讓一整個冬季都見不到一點兒綠色的胃得到了些許慰藉。
記憶中吃得最多的野菜就是蕨菜、婆婆丁、四葉菜、老山芹、柳蒿芽等,在這個野菜豐收的季節,婦女們便今天蒸鍋野菜餡干糧,明天包頓野菜餡餃子,再把能腌漬的野菜放在大壇子里腌起來,等冬天再吃。
時過境遷。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野菜從充饑果腹上升為一種詩情畫意,采食野菜是味覺的奢侈,生活的時尚。三四十年前人們以常吃大魚大肉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為驕傲,大腹便便就是一種榮耀,如今卻開始追求清淡,倡導回歸自然,遠離腦滿腸肥的富態排場。于是,從前登不得大雅之堂的野菜就堂而皇之地進入高端社交場合,搖身一變成了最生態、最綠色、最養生、最天然的健康食品。
生活在林區的人年年采野菜,吃野菜,每每咀嚼著野菜那原汁原味的清甜,就會回味起過去樸素時光里的清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