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周末,我約上同事一起去山腳下挖婆婆丁,這里有一塊撂荒多年的菜地,土層肥厚、土質松軟,非常適合婆婆丁生長,一片片婆婆丁長得又大又嫩。
婆婆丁對生長環境幾乎沒什么要求,它適應性極強,種子飄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甚至是石頭縫里,到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即使在石頭縫中它也能生長得蓬勃旺盛,就連房屋外的墻壁和水泥地面的銜接處也常常會冒出幾棵婆婆丁來……
我家住平房的時候,園子里有一塊高坡朝陽的地方,每年春季,那里的幾棵婆婆丁早早就發芽了,野外的才露頭,園子里的就能吃了。母親知我好上火,離不開婆婆丁,就將那塊10平方米左右的土地留給了婆婆丁,并定期給它們除草。婆婆丁的種子無休眠期,花期一過,一把把小傘落在裸露的土壤里,一場雨過后,它就生根發芽了。
婆婆丁通過地下的葡萄莖分蘗,每年還會長出很多新的植株來,只兩年的功夫,那片地里的婆婆丁就從最初的幾棵,連成了一大片,春夏兩季左鄰右舍都來挖著吃。曾經,我還擔心它會被挖絕,但事實上是,只要婆婆丁的根系不被破壞,它的繁殖速度,完全能抵得上你的采集數量。
婆婆丁又名蒲公英,自古中醫就把它用作清熱解毒的良藥。婆婆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抗癌的作用,享有“百草之王”和“天然抗生素”的美稱,對乳癰紅腫、疳瘡疔毒都有療效。婆婆丁還有一個名字叫“下火草”,對咽炎、牙齦腫痛、扁桃體炎效果尤佳。
婆婆丁也是藥食兩用的綠色食品,是林區人最喜愛的山野菜之一,對于動不動就愛“上火”的我來說,婆婆丁早已成為我春夏兩季餐桌上的必備菜肴。婆婆丁的食用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有蘸醬、包餡、熗拌、煲湯、炒雞蛋等。春季剛出芽的婆婆丁苦味小且鮮嫩,入口還有絲絲甘甜,用來蘸醬既不流失營養,也最能體現它的原汁原味。我最喜歡吃的是熗拌婆婆丁,將婆婆丁洗凈切斷,放少許鹽、生抽、醋、香油,再調上些蒜末,吃上一口,唇齒間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夏秋兩季的婆婆丁苦味重,口感也會差一些,但這兩個季節的婆婆丁藥效最佳,這個時候可以將婆婆丁晾曬或炒制后用來泡水,婆婆丁水是消暑明目降心火的良藥。吃不完的婆婆丁可焯水冷凍,用來包餡或蒸回鍋肉吃。
婆婆丁性寒,寒性體質的人一定要慎食,過量食用會傷及脾胃,生吃可與蔥蒜同食,既調味又能中和它的寒性。愛上吃婆婆丁后,我多年不愈的淺表性胃炎、咽炎都有所好轉,乳腺增生也不治而愈了。
從藥堂到餐桌,婆婆丁是最普通的草藥,亦是最普通的食材,它沒有高貴的身份,也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卻以它的大愛無華,贏得了眾多文人的贊美。復旦大學經濟碩士、詩人左河水寫的《思佳客.蒲公英》,最能體現婆婆丁平凡無私的品質。“棄落荒坡依舊發,無緣名分勝名花。休言無用低俗賤,宴款高朋色味佳。飄似羽,逸如紗,秋來飛絮赴天涯。獻身喜作醫人藥,無意芳名遍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