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劉磊 姚旭峰
9月11日至12日,北部原始林區雷擊火和邊境火預警撲救保障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聯合攻關會議在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召開。來自全國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專家、學者30余人,共同交流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林區雷擊火和邊境火預警、撲救、保障聯合攻關工作,以“高科技”賦能,展現森林防滅火的預警監測綜合管控能力。
“最常見的天然火源是雷電,其是自然界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雷電引起的火災稱為雷擊火。雷擊火主要發生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邊遠原始林區,很難做到及時發現和撲救,一旦著火,往往造成嚴重的損失?!痹谧鳌渡掷讚艋鸢l生機理及預防》主旨報告中,來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環森保所研究員趙鳳君說道。她表示,從事多年森林雷擊火發生機理及預防研究,這是第一次進入北部原始林區,能夠近距離地了解它、感受它,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遇,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扎根到基層去,實地考察調研,體驗基層生活,解決基層最實際的需要,這樣才能更進一步提升科研工作價值。
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生態功能區總面積947702公頃,具有林區活立木單位公頃蓄積最大和天然林面積最多的特征,且地下礦藏豐富,存在引雷風險,枯立木、獨立木多,遭雷擊的幾率大于正常林木,雷電火對這片原始森林的生態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周梅曾多次來林區,對雷擊火進行積極研究。她說,雷擊火對生態的威脅一直是世界上難以攻克的難題,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和探索高、新、尖技術在森林防滅火工作中的實際應用,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吸引更多專家、學者投身到雷擊火監測防控的研究中去,群策群力、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我國雷擊火監測防控技術,與林業職工一同將這片森林守護好、保衛好。
為何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林區雷擊森林火災多發、重發?據了解,雷擊火由雷電接觸地面可燃物發生,主要由干雷暴引發,即俗話說的“干打雷不下雨”。大興安嶺地處高緯度區域,受大氣環流季風影響,夏季干雷暴活動頻繁,加之其礦藏豐富,具有引雷作用。從可燃物條件而言,大興安嶺林區地處北方針葉林帶的南延部分,多由松、杉類植物形成,油脂含量較闊葉林更高,更易燃燒。
在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院內,無人機團隊成員擺開了各自的“陣勢”。隨著設備箱被陸續打開,多旋翼無人機出現在眾人面前。安裝調試、檢測信號……飛手們為即將進行的無人機綜合實戰演練做好準備。
“這是一處通信基站,有了它的助力,可以讓固定翼垂直起降無人機在防火運用中發揮更大的威力。”無人機團隊工作人員說。
在談到地空配合雷擊火識別測試如何更好地運用到雷擊火撲救,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楊光認為,在國內外衛星、瞭望塔、無人機等單一監測技術有較好發展,針對北部原始林區防火工作,無人機是非常有優勢的。林區山高林密,運用無人機可省時省力尋找火點,并拍照定位,甚至可實現撲火隊員空手奔赴火場———通過載物無人機裝載并投送裝備。科技防火救災將成為必然趨勢,未來將持續提升防控設備安裝密度,使追雷的準確度更高,爭取盡快取得發現雷擊火的先機,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