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阿龍山林業局局長 邵宏波
隨著國有林區改革的不斷推進,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林區進入了發展的新紀元。在這個關鍵時刻,2月22日至25日,管理局黨委請林業行業的專家、學者來林區授課,對林區的干部進行生態保護建設集中培訓。通過4天的集中培訓,我對于林區生態保護建設這個歷史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結合學習,談一點個人認識和感悟。
一、對于生態保護建設的認識
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是國家“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綠色發展理念。生態保護建設既是國家戰略,更是新時期務林人的歷史使命。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對林業工作十分重視,對生態文明和林業改革發展做過60多次講話、論述和批示,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提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保護生態的決心。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
第三,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來說,生態保護建設的主體就是森林,開發建設60余年,森林就是我們的發展根基,是發展的動力之源,現在雖然林區全面停伐了,但我們仍要依靠這片森林去生活、去工作,只不過從“生產崗”轉入“生態崗”,責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榮。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建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經濟發展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砍木頭是為了國家建設,是為了發展,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放下斧鋸保生態,同樣也是發展,也是為國家做貢獻。新老務林人在自身所處的歷史時代都為國家和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第五,在新的歷史時期,生態保護建設大有可為,涵蓋的內容更加豐富。生態保護建設既是生態林業的要求,也是民生林業的基礎,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推進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各級黨員干部只有全身心融入到生態保護和建設中,才能建功立業,有所作為。
二、關于發展智慧林業的認識
聽了專家的講課,充分認識到在智慧林業的認知上有著很大差距。智慧林業是指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業立體感知、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服務內外一體的林業發展新模式。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世界大潮中,我國的傳統林業受互聯網、智能科技的影響,逐步向智慧林業邁進。林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是一個內涵很大的課題,我認為智慧林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從發展智慧林業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林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協作思維,深化思想認識,轉變思維理念,把“互聯網+”戰略全面融入生態保護建設中,提升工作成效和保護能力。
從理論層面,要加強知識更新和儲備,對“互聯網+”這一新的經濟形態要盡快了解和把握;在林區層面,要按照這次培訓中國家林業局信息辦主任李世東同志在講課中提及的“五個統一”,推進林區信息化辦公、信息化應用;在基層實踐環節,要綜合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這些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助力生態保護建設,創新引領林區改革發展。
由于林業行業的特殊性,我們現在離真正的智慧林業還有很大差距,目前重點要做的是引入“互聯網+”手段,在基礎性層面,包括數字化、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等方面做一些文章。
第一,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實現精準保護,提高保護能力。
一是建立資源數字化平臺。林區要建立起一個統一、規范、科學的數據平臺。這個平臺要與國家林業相關數據平臺實現有效對接,實現交互和檢索查詢的統一,實現資源數據數字化和互聯互通。基層的數據平臺在類目上要更加細化,要細化到轄區林班內的林木種類、資源類型等諸多方面,這樣才能為生態保護建設提供第一手數據,為決策提供依據。二是建立森林監控系統。各林業局所管轄的經營區要建立起森林災害預警監測和指揮系統,包括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監測系統,有效解決北部林區氣候寒冷、數據傳輸的技術難題,實現電子眼全覆蓋,隨時監控自然災害的發生,為指揮決策提供支持,便于自然災害的指揮和處置。三是完善數字化森林管護體系。在綜合考慮森林管護體制機制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實時監控、信息化手段,形成數字化的森林管護監控網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四是林業局范圍內要對資源監督管理系統平臺、森林管護系統平臺、森林災害防控系統平臺進行整合,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五是要為生態保護數字化建設提供必要的項目支撐。進一步利用林業信息化發展政策,加大資金爭取和投入力度,加快促進林業信息化項目建設。要從發展信息化的角度,加強林內公路網、移動管護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從資源培育的角度,實現精準培育,提高森林質量。
生態保護和建設第一是保護,第二是培育,森林資源及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通過人工更新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森林撫育等手段,實現森林資源的消長平衡,促進森林正向演替,提升森林質量。要實現精準培育,就要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精準、完備的數據平臺,平臺的數據分類要細、數據要準,且要實時更新,要精準到某一林班。對林班內的樹種組成、林相結構、森林起源、林齡、疏密度、林型等因子都要有詳實的數據,依據數據平臺劃分出不同的林分類型,按照適宜的方式,宜造則造、宜撫則撫,制定符合現地實際的森林經營方案,采取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森林培育利用數字化技術,精確到每個林班,從而有效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同時,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匯總和比對分析,監測森林培育、林分改造的效果和質量,糾偏糾錯,提高森林經營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