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萬千棟梁出林海

姚旭峰
2022-08-15
23256

       本報記者趙佳佳

       2015年3月31日,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伐木工王鐵昌伐倒了全面停伐前的最后一棵樹,結束了林區半個多世紀的采伐歷史。在這之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為國家生產了數億立方米的木材,這一切的成就都要從20世紀50、60年代,

       我國林業工人常用的伐木工具“彎把鋸”開始說起……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務院國資委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推出微紀錄片《信物百年》,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佰山以《劃時代的彎把鋸》為題,傾情講述了林區從支援國家建設到守護綠水青山的故事。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70周年之際,讓我們跟隨“紅色信物”———彎把鋸,追尋鐫刻在林區大地上的紅色印記,重溫務林人在開發建設中戰勝雪嶺冰河,投身浩瀚林海,輸出萬千棟梁的崢嶸歲月。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大興安嶺林區齊聚開發建設拓荒者……

       時間重回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基建事業百廢待興,亟需大量工業材料。然而,在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水泥年產量只有66萬噸,鋼鐵年產量僅為15.8萬噸。這對于一個4.5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可謂是杯水車薪。在這種情況下,便于取材又用途廣泛的木材,就成了新中國基建的“頂梁柱”。

       10.67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森林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它翠色千里、連綿無邊,蘊含著豐富的木材資源。

       為滿足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需要,國家開始對大興安嶺人跡罕至的原始林區進行有計劃的開發。1950年3月,內蒙古林業部和內蒙古林業局發布《大興安嶺林區規劃方案》,確定圖里河林區的開發方案,并對圖里河資源狀況進行考察。1951年6月,圖里河森林工業局籌備處在牙克石成立。

       1952年6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首任局長杰爾格勒帶領干部來到牙克石,組織開發建設大興安嶺。

       1952年10月10日,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林業部第四號命令,撤銷圖里河森林工業籌備處,成立圖里河森林工業局。由此,林區采伐的第一聲“順山倒”號子從圖里河森工局響起。

       隨著黨和國家發出建設邊疆、支援國家建設的號令,一批批復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浩浩蕩蕩走上了高高的大興安嶺,踏進了茫茫的林海雪原,他們手執的正是這把彎把鋸,斗風雪、戰嚴寒,每天都創造著“日產木材數萬立方米”的生產奇跡,為新中國的各項基建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棟梁之材,書寫了波瀾壯闊的輝煌建設開發詩篇。

       起初,務林人使用的伐木工具是最原始的“二人抬”大肚子鋸。直至1951年,林區開始推廣一個名叫樸永祿的人發明的彎把鋸采伐。這種鋸,一個人操作,使用靈活,攜帶方便,效率高。伐木時,人可以坐在地上或是單腿跪在地上,既降低了伐根的高度,節約了資源,又可控制樹倒方向,比“二人抬”相對安全。彎把鋸的發明,雖然還未使操作者脫離手工作業,但不亞于當年瓦特發明蒸汽機。

       “木龍”滾滾,噴云吐霧,列列木材運往祖國各地……

       1958年8月7日至20日,自治區黨委大興安嶺林區工作會議在牙克石召開。會議指出,1946年到1957年,生產了885萬立方米木材,林區各項生產建設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有力支持了國家建設。閉幕會上,自治區黨委書記王鐸作了題為《全黨動手全面動員為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設成為祖國永續不斷的木材生產基地而奮斗》的總結報告。

       20世紀60、70年代,鐵道兵和廣大務林人披星戴月、爬冰臥雪,修建了伸向大興安嶺森林腹地的鐵路。汽笛轟鳴,一列列滿載木材的火車,呼嘯著駛出大興安嶺茫茫林海,駛向祖國各地。

       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農業展覽館、北京站、中國美術館、北京展覽館、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等“十大工程”所用的木料,都是從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調運來的。甚至,連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所用的大部分枕木,都來自大興安嶺林區。

       據統計,1952年至2015年,務林人牢記“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囑托,一手栽樹、一手砍樹,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產品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20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新中國開發建設,無愧于“共和國長子”的光榮稱號。

2億立方米是什么概念?我們以鐵路的枕木為例,1根枕木體積為0.088立方米,11根枕木約為1立方米,鐵路兩根枕木中間的距離為40厘米,平均5根枕木能鋪2米長的鐵路。那么,2億立方米木材共能鋪80多萬公里鐵路,能繞赤道20圈。

成績來之不易,林區為國家經濟建設的貢獻可謂是巨大的。數字的背后,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離不開響應國家號召的人們傾情奉獻林區的深厚情懷。

       開發建設之初,林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條件異常艱苦,人們住的是工棚子、地窨子,睡的是小桿大通鋪,吃的是窩頭、菜湯,白面細糧很少。食堂師傅做菜的方法也極為簡單,他們將凍白菜、大頭菜直接切碎放入鍋里,添水、放鹽,待熬熟后,再往菜湯里放入一勺豆油,俗稱“后老婆油”。即便這樣,清湯寡水的菜肴,在極為困難時期,也還是有人吃不上。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永遠和一線工人的心連在一起。1961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冒雨視察林區,仔細詢問林區人的生活、生產情況,當聽說林區吃蔬菜困難,部分職工患浮腫病時指出,各林業局要辦農場種菜,并當即指示,供應林區工人和居民每人每月1斤黃豆。工人們激動地說:“這是劉主席給我們的營養豆。”此“營養豆”一直供應到糧油市場放開、糧食本作廢為止。

       當時,林區的道路很少,大家克服嚴寒酷暑,戰勝雪嶺冰河,大肚鋸、“051”伐木,牛馬套子、冰溝“爬山虎”集材,“桃花水”流送木材,人歡馬叫、晝夜奮戰、單局“日產萬米”的火熱場面每天都在激情上演。

       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林區的生產條件逐步發生變化,木材生產逐步實現了機械化,運輸汽車、森林小火車代替了馬車,集材所用的拖拉機代替了馬套子獸力集材,貯木場裝大火車用的絞盤機,代替了工人哈腰掛抬木頭裝車。住房多是板夾泥、木刻楞的簡易房,采取公家出料、個人出力的自建共助形式。到20世紀70年代末,林區學校校舍、房屋逐步有了磚房結構。

       生產生活不斷改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始終如一地厚植在林區代代務林人心中,傳承至今。

       林區的事業在哪里,黨的旗幟就在哪里,真正“紅了黨旗、綠了森林”……

       1954年末,圖里河林業局組建一年后,正式成立了局黨委,西尼氣、伊圖里河兩個局成立了黨總支,歸圖里河林業局黨委領導。各級黨、政、工、團的班子陸續建立與健全起來,這對于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團結奮戰、大干苦干、年年完成、超額完成木材生產任務,支援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尼氣林業局被林業部授予“先進林業局”光榮稱號。

       在冬季木材生產會戰中,各局上下總動員,從局長、黨委書記到機關干部,各林場、車間書記主任,全都打破職務界線,沒有職務之分,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他們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喜同樂、同憂同愁、同甘共苦,哪里需要就出現在哪里。他們是突擊隊、機動部隊,抬木頭、歸楞、燒爐子、下食堂幫廚做飯、飲馬喂料、從山下往山上送給養,人人以身作則,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給職工群眾起到了榜樣作用。山下的家屬也動員起來,人人爭當好后勤,為一線職工做鞋套、墊肩、皮帽、棉手套,醫務人員親臨一線,組成醫療小分隊,隨時為受傷人員包扎、上藥。

       針對林業生產露天作業點多、面廣、線長、分散,開發初期黨員數量極少的實際情況,杰爾格勒作為林管局黨委主要領導,十分重視林區的黨建工作。在他的領導下,除各林業局、廠建立健全了黨的委員會,各基層生產單位逐步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黨支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一方面教育現有黨員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杰爾格勒要求組織部門積極選拔和培養黨外積極分子,按照黨員標準,有計劃、有組織地吸收入黨,從而使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黨的核心領導作用、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林區發揮得越來越顯著。與此同時,林業職工隊伍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建立新的勞動組織、固定工人的基礎上,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范,充實了林業干部隊伍。

       政治堅定,凝心聚力。林區的事業在哪里,黨的旗幟就在哪里,無論是木材生產一線、轉型發展前線,還是生態保護戰線,林區黨員干部和職工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時刻不忘黨員身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涌現出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立過功勛,為林區開發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王殿興等老一代優秀共產黨員;奉獻林區、舍己救人的張力、何志等革命烈士、優秀黨員干部;終身為黨、把一生積蓄作為黨費上交的崔曾女;情依森林、義務植樹2.5萬株的李庶坤;20年堅守在人跡罕至摩天嶺的顏士文;為保護綠水青山不惜獻出寶貴生命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于海俊等為代表的時代楷模,廣袤的林區大地,真正實現了“紅了黨旗、綠了森林”。

       林區開發建設70年來,始終嚴格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林業方針政策,幾代務林人薪火相傳、砥礪奮進,接力探索改革創新發展之路,實現了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到以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完成了各個時期的歷史使命,并在新的任務中不斷探索。

       如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林區逐漸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固碳釋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新一代務林人將始終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繼續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為筑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作出新的貢獻。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