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劉朝江
今年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70周年。70年的創業歷程,三代務林人的無私奉獻,望望滿目青山和秀水藍天,再看看那遍布每個林鎮周邊山崗、叢林中的一處處墓碑,那些長眠林下的老一輩務林人,已經將他們的全部化作祖國北疆的一撮泥土、一抹綠色、一絲花香……
地之僻
如果把祖國最南端的三亞比作“天涯海角”,那么現在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就是祖國最北方的“地邊天涯”。就是這么一處人跡罕至的荒林野嶺,在“開發新林區,建設新中國”口號感召下,一批批務農人員被招工來到林區;一大批還沒有脫下軍裝,準備參加抗美援朝的轉業軍人,被一節節“悶罐車”拉到了林區;一大批大中專院校畢業的青年學子陸續支邊來到林區;再后來又有投奔先前來林區工作職工的親屬、老鄉陸陸續續來到這里。他們逐林北上、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將家安在了密林深處,將根扎進了群嶺大山,讓一曲充分展現“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的創業之歌在這里奏響。他們用單薄瘦弱的身軀,擎起大興安嶺的脊梁,靠著一腔赤誠,用人拉肩扛的原始生產作業方式,通過采、運、選、歸、裝等多種工序,將數億立方米優質木材和林副產品運往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
天之寒
2009年12月31日凌晨,根河林業局靜嶺檢查站測出當地零下58攝氏度的極端氣溫,為此,根河地區正式成為“中國冷極”。在極寒天氣里仍然堅持勞作,是林業工人的家常便飯。由于林區的公路網密度很低,多數采伐場地都分散在遠離公路的高山溝壑。臨時的山間簡易林道,夏季笨重的機車走不了,木材生產作業時間必須安排在每年冬季的10月中旬之后,所以,冬季也被稱作木材生產的“黃金季節”。
據老一輩人講,20世紀50、60年代林區冬季的雪特別大,由于生活特別困難,肚子里沒有油水兒,熱量不足,天氣顯得格外寒冷,手腳、面部被凍傷是常有的事。為了搶任務、保產量,工人們頂著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經常挑燈夜戰。當時的小隊裝車場為了取暖和照明,都在作業場地中間生上一個大火堆,工人們輪流圍著火堆烤一烤幾乎要凍僵的手腳,然后再接著干。吸支煙的工夫,臉上、頭上就掛滿了霜花,被汗水浸透的棉衣褲,很快被凍得像鎧甲似的,人們活動起來非常不方便。由于作業場地分散,一個冬天下來,小隊要搬好幾次家,臨時搭建的簡易帳篷四處透風,帳篷里大鐵爐子燒得發紅,松木桿兒搭成的大通鋪下面,仍有一層不能融化的積雪。有時值夜班的燒爐工添燒柴不及時,整個帳篷里的人都得被凍醒,盛滿水的大缸小盆都被凍上一層厚厚的冰。
凜冽的西伯利亞寒潮,阻擋不住林業工人忘我勞動的熱情。他們風餐露宿、爬冰臥雪,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無怨無悔,許多人都患有嚴重的風濕病、胃病、腰膝勞損、氣管炎等寒帶地方病。
居之陋
林業工人先生產、后生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20世紀90年代,林區仍有一大批職工依然住著不供暖、無供水,建于60、70年代的簡陋土木結構房屋。林區各鎮都是依林而建,起初只有生產工隊,大部分都住在“地窨子”和簡易帳篷里。后來隨著工人家屬陸陸續續到來,各林業局每年夏季都發動職工放下伐木工具,自己動手蓋一些簡易住房。沒有其他建筑材料,就用黃土和木材搭建“板夾泥”住房。“板夾泥”就是在木桿立柱的兩面釘上木板,中間填充干草泥巴的混合物,然后在木板外面再抹上泥巴。條件稍好的地方,也建了一些“木刻楞”房子。這種房子保溫好,使用年限長,但由于建房用材多,建筑耗時長,其建成數量很少,現存的這種房子已成供游客觀瞻的特色景觀。
簡易住房面積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全家幾代人擠在一個大土炕上,而且保溫性都比較差。遇到極寒天氣,晚上睡覺還得戴著帽子、圍巾。不大的窗戶玻璃上,整個冬季都結著很厚的冰霜,家家戶戶門里側都掛著厚厚的棉布簾子。由于早晨室內溫度特別低,煮飯的水蒸氣始終彌漫著整個廚房。為了提高熱效率,家家都采取“火墻”取暖,大土炕一年四季都得燒火。后來為了節約燒柴,又采取以火墻帶火炕的取暖方式。
食之苦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處于高寒地區,既不產糧又不種菜,且地處偏僻,交通運輸不便,其生活之難可想而知。
記得那是我剛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中秋節的前一天,母親托人從外地買回用油紙包著的兩包月餅,一共8塊。母親當時就分給我們6個孩子每人一塊,并囑咐大家等明天晚上月亮出來以后再一塊兒吃,可誰也沒有等到第二天,就都偷偷將月餅吃光了。中秋節晚上,母親并沒有責備大家,她將僅剩的2塊月餅,一塊留著給仍在山場小隊工作的爸爸,另一塊用刀切成6小塊兒,放在盤子里讓我們吃。我當時清楚地記得,母親用顫抖的手切月餅的時候,雙眼已浸滿了淚水。
1961年,劉少奇主席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北部的圖里河林業局和根河林業局實地考察。他針對林區當時的生產生活存在的困難及林區未來持續發展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當時國家正處在困難時期,許多林業工人由于營養不良而造成腿部浮腫。劉少奇主席決定由國家對林區職工群眾每人每月供應1斤黃豆,此惠民之舉一直延續到居民糧食供應證廢止。
正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70華誕,面對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新的挑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是推動林區事業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我堅信,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明天一定會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林區人民的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