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劉磊
從剝離內蒙古森工集團辦社會職能、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到國有林區改革、全面推行政企、政事、事企、管辦“四分開”,2020年以98.8分獲“優”,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再到2020年8月1日內蒙古森工集團恢復運營,全面推進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內蒙古森工集團改革一直在路上。
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內蒙古森工集團帶領4萬名林區干部職工向著重塑生態新模式、重建林業產業新體系、重聚轉型發展新動能、重構公司治理新機制的全新方向闊步前行。
內蒙古森工集團在高質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中,有力破解了一批體制機制障礙,有效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在許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不斷推動國有經濟質效齊升。
立足內蒙古森工集團戰略定位、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現實可能,圍繞服務國家生態安全戰略,編制森工集團“十四五”發展規劃,推動國有資本向生態環境保護、森林防滅火應急能力建設、森林碳匯、旅游康養、森林食藥、苗木培育、林下種植養殖等領域集中,促進集團資本結構、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優化組織結構調整和管控方式,聚焦主責主業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國有資本在行業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得到鞏固增強,成為治理規范、經營高效、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國有重點森工企業。
加快推動瘦身健體,“壓減”存量法人戶數。內蒙古森工集團制定“壓減”工作方案和任務臺賬,清理退出不具備優勢的非主營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列出清單,全面梳理排查,逐級明確責任主體,依法依規有序推進,累計壓縮二、三級子企業存量法人48戶,與2020年初期相比,“壓減”率達到45.6%;清退注銷吊銷未注銷分子公司、分支機構134戶,啃下了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內蒙古森工集團作為特定功能類企業,聚焦主責主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推進森林生態與轉型發展課題研究與項目推廣、科技平臺建設、科技項目申報、科研項目合作研究、開展創新活動等方面逐年加大研發經費支出,2021年內蒙古森工集團研發投入強度為2.31%,近三年研發投入強度呈逐年遞增趨勢。
阿爾山森工公司為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帶動公司轉型發展,2021年4月科技推廣中心應運而生,負責森工公司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申報實施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四種特色蒙藥材生態種植技術推廣示范》《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大果沙棘寒地大田扦插繁育技術推廣示范》《內蒙古東部地區大果沙棘規范化種植技術推廣示范》《稠李子人工培育技術研究》《內蒙古大興安嶺高寒地區野生山杏人工培育技術研究》五個科技推廣和科技研究項目,總投資為545萬元。項目實施中,嚴格按照項目實施方案進行項目管理、資金使用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保證項目有序進行和驗收結題;建立標準化“大果沙棘采穗圃和扦插育苗科技推廣基地”,并以此為基礎向國家林草局申報了“阿爾山森工公司大果沙棘國家林草科技推廣轉化基地”,在現場評價中得到了95分的好成績。
改革不會一蹴而就,發展不會一勞永逸。為了讓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更具活力,內蒙古森工集團用好解放思想這一有力武器,勇立潮頭,加快構建改革發展新布局,為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注入更加強勁的動能。
經過不斷探索,內蒙古森工集團以實施科技項目為著力點,以落實推進國企改革為契合點,在謀劃產業轉型和科技創新上下真功,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上見實效,聚焦森林經營保護中心工作攻堅克難、真抓實干,推動林區生態保護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科技項目實施促進生態保護“耳清目明”,批復立項并實施了《北部原始林區野生動物科研監測項目》、《北部原始林區棕熊分布及其生態學規律調查研究》和《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狼的種群生態研究》等項目。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力保護發展續寫新篇,2021年連續舉辦了兩屆“雷擊火和邊境火防控技術國家創新聯盟”試驗活動暨產學研融合發展研討會,成立由中國林科院、內蒙古農大和深圳科衛泰科技公司等24個成員單位組成的創新聯合體,聘任科研院校與生產試驗單位專家34名。通過“引智”推動北部原始林區優化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的引領帶動作用。
吃改革飯,走發展路。內蒙古森工集團有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大刀闊斧、動真碰硬,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讓“壓艙石”更穩、“頂梁柱”更堅固,以更大的勇氣與智慧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取得新成效。
在調整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上,內蒙古森工集團組建產業事業部,統籌負責林區產業轉型和商業類子企業戰略規劃編制、經營管理、組織實施和管控等工作,授權賦予行業管理職能。注資1.5億元組建成立旅游公司、碳匯公司、林下產品公司等專業公司,推行“輕資產+扁平化”運營模式,按照林區產業板塊實施專業化整合,消除區域內無序競爭,對外打造統一營銷、統一品牌和融資平臺,培育與內蒙古森工集團發展定位相契合的支柱產業,放大各類優勢資源,形成規模效應。
推動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內蒙古森工集團先行先試,在將85個教育機構、86個醫療衛生機構、26個廣播電視機構13088人和全部資產,按屬地管理原則移交地方政府,22個森林公安機構、2146人納入國家政法編制序列的基礎上,落實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要求,將計劃生育、住房公積金、“三供一業”及市政環衛、城鎮消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職能全部移交屬地政府,移交城鎮消防機構20個、消防中隊15個,移交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95746人,移交“三供一業”及市政環衛機構23個、從業人員4377人,賬面資產6.76億元,分離移交“三供一業”家屬區供熱62481戶、供水60054戶、物業94153戶,全力以赴完成了剝離辦社會職能改革收尾工作。
改革不停頓,發展不止步。內蒙古森工集團堅定不移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作為總目標,全力推動國企改革成為堅決執行重大戰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發展的堅實力量,奮力書寫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