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吳燕,今年52歲,是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永紅林場原工會主席、“吳燕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她勤學敏思,苦練內功,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1990年,吳燕成為貯木場的一名木材檢驗員,然而過硬的木材檢驗知識并沒有讓她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她深刻體會到,木材檢驗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必須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她虛心向老檢驗員學習木材檢驗知識,苦練基本功。她把木材檢驗常識、等級評定標準、木材材積以及木材售價等1200余項數據和條文熟記于心,融會貫通到工作中。僅用一年的時間,就達到“木材標準有問必答、木材材積張口就來、木材售價了如指掌”的程度,成為同事們公認的活標準、活材積、活售價的“三活”能手。
1991年,吳燕的現場作業質量達99.9%,她所在的作業組作業質量名列全場榜首,出色地完成木材生產任務。同年5月,她參加林業局第六屆職工生產技術比賽,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接著她又代表林業局參加自治區第二屆暨林區第五屆木材檢驗員技術比賽,獲得第三名。剛剛參加工作一年就獲得如此殊榮,讓許多檢驗員羨慕不已,可吳燕對此卻看得很淡。她總是自勉:“一切只是剛剛開始,這點榮譽不算什么,要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在工作中,她雖然通過目測就能準確辨別出木材的長級、徑級、等級和材種,但是她總是仔細量算,一根也不放過。
在評等過程中,吳燕通過長時期鉆研和思索發現,量材員在量材設計時能否準確判斷每根原條腐朽的延伸程度是量材設計的關鍵。細心的她便反復比較,仔細揣摩原木的木材缺陷,分析腐朽與變色的差異,腐朽面積與深度的比例關系等問題,研究不同原條的外部形態、內部特征以及各種缺陷的表現規律,終于總結出“看腐朽類型截出等內材”的規律,她把這個規律總結成一段順口溜:“辨別腐朽延伸度,一聽聲音二看皮,三觀顏色及形狀,然后鋸截不用慌,白腐常常延兩米,褐腐往往比較長,粉末三篩孔四,靈活運用靠腦子。”她的經驗在貯木場推廣后,提高了木材的利用率和木材成品的經濟價值,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有人對吳燕說:“小吳,你年紀輕輕就取得這么突出的成績,可以堪稱青年人的典范了,以后就不用再那么刻苦了。”可吳燕并沒有在成績前駐足,她知道學海無涯,又給自己設定了嶄新的奮斗目標———做全能檢驗員。
吳燕對于業務知識、材積換算、等級評定和量材設計已經非常熟練了,但是珠算對她來說卻是一個新課題。她每天堅持練習珠算2小時,手指磨出繭子也不在乎。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檢驗隊的核算員在乘除法上有獨到之處,而掌握乘除法正是提高珠算速度的關鍵。
于是,吳燕登門拜訪,尋求指點,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吳燕的珠算速度與日俱增,被同事們稱為“鐵算盤”。在1993年和1994年莫爾道嘎林業局的職工生產技術比賽上,她連續兩次奪魁;在林區第六屆木材檢驗員技術比賽上,她奪得了個人“五項全能”冠軍,其中的口試、筆試和珠算單項都獲得第一名。
吳燕的丈夫是做森林調查工作的,長年奮戰在山場一線。照顧孩子、料理家務的重任要由吳燕來承擔,但她從未向單位領導提出任何要求,她的孩子小時候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幼兒園和檢驗隊度過的。吳燕擔任支撥員時,趕上夜裝車,半夜二三點鐘回家是常有的事情,那時候她最怕女兒半夜醒來看不到媽媽哇哇大哭。為了工作,吳燕默默承受了一切,這種忘我的奉獻精神,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青年檢驗員。
1997年,吳燕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十大能工巧匠”榮譽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尉健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從1998年開始,吳燕擔任檢驗隊的黨支部書記兼指導員。她把自己積累的工作經驗無私地傳授給青年檢驗員,幫助青年檢驗員快速成長。在“導師帶徒”活動中,她帶的徒弟高惠玲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貯木場還涌現出楊秀梅(自治區青年崗位能手)等一大批優秀青年。
后來,吳燕擔任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永紅林場工會主席。2013年6月,吳燕在森工公司工會的支持下創建了“吳燕創新工作室”,帶領30名技術骨干,在效益造材、節約成本、技術改造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取得9項創新成果,創造經濟效益161.68萬元。2014年12月,“吳燕創新工作室”被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命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職工創新工作室”。
2015年,“吳燕創新工作室”將創新工作拓展到各行各業,吸收營林、物業、資源管護所等業務骨干加入其中,充實團隊力量,相繼取得6項創新成果,累計創造經濟效益38.5萬元。(蔡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