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米何妙子
祖國北疆,綠海蒼茫,改革的浪潮奔騰不息。
帶著黨中央的殷切期望,帶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殷殷囑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揚帆奮楫,不斷用改革的力量推動發展的“加速度”。
70年來,為了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林區先后進行了承包經營、抓大放小、減員增效、“二次創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剝離辦社會職能、輔業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等數次涉及體制機制的改革,逐漸掌握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進行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據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顯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地面積1029.60萬公頃,森林面積837.0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8.39%,森林面積占全自治區的32%。與1998年相比,國家實施“天保工程”20年間,林地面積凈增138.74萬公頃,森林面積凈增99.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25個百分點,森林蓄積凈增3.01億立方米,活立木蓄積凈增2.66億立方米,保持了林地、森林面積、森林蓄積、覆蓋率持續增長態勢。
70年來,林區始終堅持“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理念,進一步理順社會保障體系,林區居民社保各項統籌納入屬地同等待遇,落實“老工傷”參保政策,解決混崗集體工養老保險待遇,落實“天保工程”和改制一次性安置人員社保補貼政策,全力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扎實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深遠山搬遷,統籌資金為職工增長工資,一個生態良好、職工增收、社會和諧的美麗林區呈現在世人面前。
艱辛探索:實現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艱辛探索過程,貫穿了林區改革發展7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木材產量始終保持高位運行。截止到2015年林區全面停伐,林區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2億多立方米、上繳利稅20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國家建設。
回首來路,林區的改革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70年里,林區進行了一次次改革探索,不斷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能量。
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間,林區木材年產量為380萬立方米以上,甚至曾一度達到500萬立方米。在創造了“大木頭”經濟輝煌的同時,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有林區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局面。
為擺脫困境,林區堅持“以營林為基礎”的原則,將保護現有森林資源、發展森林資源放在首位,穩妥地搞好林區生產建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從1990年起,逐步實現了更新跟上采伐,林產工業和木材綜合利用得到了長足發展。1995年12月19日,作為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55家試點企業集團之一,中國內蒙古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揭匾儀式。從此,林區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全面實行法人治理結構,開始發揮國有大型森工企業的重要作用。
1998年,隨著國家實施“天保工程”,林區迎來了改革的春天。此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已上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林業的首要需求,林區木材產量由過去的380.6萬立方米減少到229.6萬立方米。
企業辦社會是伴隨著林區開發建設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2008年上半年,順利完成了教育、醫療、防疫、電視四大系統138個機構單位的屬地化移交,對2.3萬名職工(含退休、遺屬)以及5.3億元資產進行了剝離。對2300名森林公安干警納入政法編制。對200家中小企業進行了輔業改制,涉及1萬余人,涉及三類資產賬面值25.6億元。2010年完成了牙克石、鄂倫春、根河等旗市所在地和大楊樹林業局的城鎮消防滅火職能移交,原栲膠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熱電廠承擔的集中供熱、供水、供電、排污等社會職能及其資產全部移交牙克石市政府統一管理。
2011年,國家啟動了二期“天保工程”,林區的改革動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木材產量由229.6萬立方米減少到110萬立方米,為森林的休養生息進一步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5年4月1日,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停伐之后,共有1.6萬余名原從事木材生產的職工實現了轉崗安置;供暖、供電、供水、物業等社會職能移交屬地政府,近5000人的身份實現了轉換;企業改革涉及的2000多名干部職工身份由國有轉向了混合經濟。
2017年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正式成立。這是全國首家重點國有林管理機構,標志著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對全國的國有林區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成立后,林區以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為目標,始終注重改革創新,改革步伐更加堅實。
經過歷次改革“瘦身”,一個精簡高效的國有林管理機構正在形成,林區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成功實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國有林區改革圓滿落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大幕徐徐拉開。國有林區改革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恢復運營的內蒙古森工集團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也是林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所在。
內蒙古森工集團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決策部署,在自治區國資委直接領導和幫助支持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聚焦建機制、強功能、激活力,推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不斷走深走實。截至2022年6月末,內蒙古森工集團主體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立足林區綠色資源優勢和特色,2021年1月,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整合成立了產業事業部,統籌開展市場調研、產業謀劃、經營管控和招商合作。組建碳匯公司、旅游公司、林下產品開發公司,積極推進森林碳匯、旅游康養、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全力鍛造綠色發展“主力軍”,打造大興安嶺綠色品牌。
2021年4月8日,產業事業部成立3個月后,內蒙古森工集團林業碳匯(VCS)首宗掛牌成交簽售儀式在呼和浩特市舉行。2017年以來,內蒙古森工集團銷售碳匯產品交易額累計突破3000萬元。
從“賣木頭”到“賣指標”,內蒙古森工集團積極將林業碳匯轉化為生態產品,實現生態產品貨幣化,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發揮了積極作用。
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內蒙古森工集團的探索實踐遠不止于此。
春賞興安杜鵑,夏游浩瀚林海,秋看五彩斑斕,冬觀冰天雪地……
從南向北,從全域旅游到四季旅游,林區已先后打造了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3個4A級旅游景區、多個3A級旅游景區,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林區旅游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林下產品的火熱。內蒙古森工集團因勢利導,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林藥、林菌、林蔬、林畜、馴鹿、水產等林下種植養殖業,推進沙棘、榛子等經濟林培育,打造全國綠色林特產品生產基地,目前,僅沙棘種植面積就已達10萬畝。
線下好口碑,線上更給力。林下產品公司積極推進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模式,充分利用線上流量帶動線下產業發展。“冷極”品牌接連入駐微商城、淘寶、抖音、快手、亞馬遜等平臺,全面開啟線上銷售模式。僅在中糧電商平臺“我買網”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林業產品公司林下產品銷售額就達到了76萬。電商銷售“砸單”使“冷極”品牌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攀升。
內蒙古森工集團結合主責主業、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發展需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不斷展現新作為。
激活“亮點”:國企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阿爾山市、阿爾山森工公司秉持“一片林、一條心、一家人”理念,圍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引領,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共同推進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價值。”阿爾山森工公司和阿爾山市政府三年投資近13億元,對伊爾施地區的道路交通、老舊小區、供熱管網、排污管道、高架線路進行整體改造升級,通過亮化美化硬化綠化,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
共享一片藍天,共飲一江清水。阿爾山地企雙方彼此交融,風雨同舟,共創佳績。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阿里河森工公司堅持問題導向,直面企業自身存在的“痛點”對癥下藥,堅持用制度管理企業、用制度管理人。他們在制度體系及執行力建設中,新建、修訂各類規章制度234項,修訂工作職責260項。理清了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的權責邊界、責任義務,確保有效行權履職。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作用。同時,健全審計法務職能,強化“監管”專職專責,盤活了公司設備資產市場價值,強化機關部門職能從“監管”向“服務”轉變,以現代企業制度有力推動企業運行和科學化管理,為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問題是挑戰,更是機遇。莫爾道嘎森工公司在全面落實各項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工作任務上,致力于社會職能剝離工作,多措并舉打好“主動仗”。
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是社會治理和企業管理領域的重要變革,是對各方利益的重大調整,涉及面廣、敏感度高、情況復雜。面對這塊“硬骨頭”,莫爾道嘎森工公司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認真貫徹自治區國資委、內蒙古森工集團《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總體要求,遵循林區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移交的政策框架和法律依據,以見事早、起步快,定標準、目標明,明范圍、高聯動,送溫暖、重關懷的有力舉措,克服了重重困難和阻力,率先在全林區高質量完成了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移交,為內蒙古森工集團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整體推進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一個個可操作性強、效率高的實踐案例,是林區實現改革動能轉換成改革成果的一個個縮影。
碩果累累催生新動力。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林區兒女將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銳意進取、團結拼搏,奮力譜寫林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