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融媒體報道組記者 陳曉琳 米何妙子 通訊員 潘志鵬
密林深深,松濤陣陣。初秋時節,阿里河林區宛如一幅美麗的五彩斑斕的油墨畫。站在高處眺望,秋風獵獵,曠野蒼茫,愜意無比……
近幾年,不斷刷新綠色“顏值”的阿里河森工公司走出了一條“荒山造林,把生態底色擦得更亮;科技興林,讓生態根基強起來;突出重點增色,讓城鄉大地美起來;創新體制機制,讓林業事業活起來”的新路徑,開啟了公司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科學規劃:打造西伯利亞紅松品牌彰顯生態建設“新動源”
“咱們院里的西伯利亞紅松掛果了,挺大呢,趕緊來看看,老帶勁兒了!”近日,阿里河森工公司森防站傳出“爆炸”消息,最早爆料的職工對著西伯利亞紅松一番“專業寫真”,迅速將照片發送到單位的工作群內,引發了連鎖反應,全站職工都早早趕到單位,圍觀西伯利亞紅松秋果的“真面目”。
該站的西伯利亞紅松種源為俄羅斯赤塔,經過林木種苗中心嚴格選種、催芽等育苗工序后,于2004年將幼苗移植到森防站院內。森防站專業技術人員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這些移民的西伯利亞紅松適應能力極強,移植成活率高達98%以上。18年過去了,這些紅松長勢良好,進入速生期,平均樹高3.6米,最高樹達到4.9米,今年首次掛果,雌雄同株的西伯利亞紅松“夫婦”終于有了“愛的結晶”。
西伯利亞紅松具有極強的抗寒性,對改善林區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產品單一、經濟價值不高等現狀,對豐富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發展生態林業具有深遠意義。據了解,阿里河森工公司從1995年開始引進西伯利亞紅松優壯苗木種子,進行育苗試驗和造林生產,經過多年努力,良種繁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9年,良種繁育基地開始定植,目前可生產實生苗650余萬株、嫁接苗9.5萬余株,造林面積達2.8萬余畝。
“基地建設的關鍵是保證定植成活率,這樣才能最終保留住無性系基因。在運輸中,我們用方便袋套住每棵嫁接苗容器底部,防止容器土松散,定植后及時澆透水、培土、反扣草皮,確保根系水土充足,定人定株、責任到人,確保定植成活率達到100%。”林木種苗中心副主任王翠麗告訴記者。
西伯利亞紅松良種基地位于距公司所在地14公里處的興阿林場133林班,是目前全國唯一的西伯利亞紅松良種基地?;赜?002年開始申請立項,2009年開始建設,2013年通過國家驗收。項目總投資237萬元,建設總規模70公頃。2016年,被原國家林業局批準為西伯利亞紅松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確定30份種質材料,成為西伯利亞紅松林木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基地、林木良種的選育研發中心。
“如果按結實期160年保守估算,西伯利亞紅松種子產值每公頃可達160萬元,木材產值每公頃可達50萬元,木材產值是興安落葉松的七八倍,我們要一代接著一代干!”王翠麗堅定地說。
為了更好地育苗,林木種苗中心多措并舉,在種子處理、播種育苗、穗條貯藏、嫁接方法、管理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建立了“一園一圃”,即種子園、采穗圃;實現了“兩多三高”,即育苗數量多、引進的種源無性系多、育苗成苗率高,嫁接成活率高、造林保存率高。
科學實施:“變廢為寶”顯神通展示生態效益“成績單”
興阿林場幾臺整地車經歷了短暫的“夏休”后,又要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車庫里,焊槍、扳手、配件散落一地,幾名職工正在給整地車做“全身體檢”,確保機械設備“健康”上路。
記者注意到,整地車的尾部分別加了一個籠子、一個耙子和一套旋耕機,“變形”后的整地車用途更多,作用更好。“這幾臺整地車是用舊的農用車改裝的,改裝后集整地、運苗為一體。人力一天整地5畝,用機械能整地30畝,有效減少了人工消耗,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地面草根密度較大,機械可以將草連根拔起,提升了工作效率。”興阿林場黨支部書記李景泉介紹道。
“你再看看這臺J 50,我們在它的后身加了一個鐵箱,可以裝苗1萬株左右,即便下雨天,也可以保護幼苗不受風吹雨淋。而且,它的爬坡速度快,即便是高一點的山坡,也能輕松將苗木運送上山。”李景泉指著不遠處的J 50拖拉機說。
J 50型拖拉機靜靜地“躺”在樹蔭下,昔日為林業生產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現如今換了“新顏”,發揮了新的作用。
根據造林綠化的技術要求,結合實際,不斷探索研制新工具,改革創新工藝,引進新技術,是阿里河森工公司各單位不斷創新管理方式,精建細管的一次次生動實踐。
在林木種苗中心,小改動提升“大作用”的機械設備比比皆是。推式播種機、育苗裝土器、筑床機、篩土機、造雪機、播種機、覆土機等一應俱全,它們在整地、播種、育苗等工序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了這些大型機械設備,不僅節省了時間,還實現了很多人工完成不了的工作。”王翠麗笑著說,最開始,他們人工播種西伯利亞紅松種子,由于播種不均勻,導致種苗分布時疏時密,嚴重制約苗木生長。使用手推式播種機,破解了難題,育苗質量也提升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偉大事業成于實干。一項項發明創造,凝結著阿里河森工公司干部職工的“智慧結晶”,一個個曾經的“老伙計”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華麗轉身,重返舞臺,為增綠繼續奉獻。阿里河森工公司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夯實了“興林”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