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峰峰
我的爸爸、媽媽是上世紀60年代北京師范大學的畢業生。爸爸在校期間就已入黨,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他以血書展示決心,主動要求到祖國邊疆去工作。他們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越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毅然決然地來到大興安嶺林區。1968年他們來到了圖里河林業局一中,開始了他們教育生涯的第一站。 他們懷有滿腔熱忱,把全部的心血和對教育工作的熱愛獻給了林區的教育事業,為林區培養了一批人才,他們的學生中很多人一直在林區各個崗位上工作直至退休,為林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爸爸、媽媽在圖里河林業局一中從事教育工作的6年里,講臺上、操場上留下了他們青春的足跡和生活的精彩,留下了師生難以忘懷的感人故事。
聽媽媽講,林區艱苦的生活環境是對她最大的考驗。在城市里長大的媽媽,對林區生爐取火做飯的生活方式不適應,點不著火,弄得滿屋是煙,飯做得不是夾生就是糊掉。后來有了我,我剛剛滿月時,媽媽就不顧身體虛弱,在11月份凜烈的寒風中堅持為學生上室外籃球課。還有一次我生病出水痘,媽媽把我用被子圍住,圈在炕里邊,請來鄰居幫忙照看一下,又去為她的學生上課了。我抵御不了癢,就依靠被子蹭,把痘弄破了,弄得被子周邊沾滿了點點血跡。
媽媽曾經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用愛來影響學生和改變學生的思想行為。她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在教育戰線默默地踐行著。班級里有個學生家里十分困難,爸爸、媽媽就從生活費里每月擠出錢資助他一年之久,直到這個學生畢業。還有位十分調皮的學生,經常打架,按照校規應該處罰。但媽媽沒有這樣做,她用愛心逐漸感化他,鼓勵他學習,教育他做人。這位學生后來當兵、工作、為官,時時不忘媽媽的教誨。常在別人面前說起: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育和愛心,我這一生就不知道該怎樣度過了。這位學生退休后,通過多種渠道打聽,在去年終于找到了媽媽的聯系方式,把媽媽加進了微信群。從此,媽媽在微信群里以“老驕傲”的昵稱活躍在她的學生中間,他們交流感情,回憶著學生時代的學習生活和趣事。
爸爸在學校是教學骨干。身為校黨支部委員之一的爸爸,比媽媽更忙,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家,一心撲在教學和學校的發展建設中。當時學校沒有運動場地,爸爸親自設計,組織動員全校師生停課一點一點的平整、修建,后來,一個標準的運動場就這樣建成了,時隔近半個世紀還在使用。當時爸爸、媽媽忙于工作,我幾乎是成長于爸爸老鄉家、他們學生的懷抱里。為了爸爸、媽媽安心工作,他們的學生放學后經常來照顧我,很多人都曾抱過我、哄過我、陪我玩耍。
當然爸爸也是愛我的,為了給我增加營養,怕我缺鈣,總是要起大早頂著嚴寒,冒著風雪從鎮的最北端走到最南端給我買牛奶,后來爸爸為我起名:峰峰,寓意:無限風光在險峰!
去年9月,爸爸的學生們也找到了他的聯系方式,加他進微信群,互動起來。爸爸在群里時常組織專題討論,鏈接保健知識、老年生活方式等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類信息。兩位老人家幾乎就是“手機控”,時刻關注學生的微信群。
這么多年來,爸爸、媽媽不忘他們教過的學生。時常翻出老照片,和微信群里學生的昵稱、姓名、頭像反復對照。爸爸、媽媽已步入古稀之年,記憶力不好,但他們努力記起每個學生的名字。
后來,在兩個群主的倡議下,爸爸、媽媽在5月份參加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組織的北戴河和連云港師生聚會。
4月20日,爸爸、媽媽滿懷著期盼,興高采烈地背起了行囊,從南京出發,奔赴聚會的地方——北戴河。在北戴河參加聚會的師生是來自圖里河林業一中72屆初二五班的22名學生和4名老師。當年爸爸擔任班主任。這期間爸爸、媽媽由北戴河,經秦皇島、山海關、青島,沿途還看望和會見了27位來自林區的老同志、老同事、老朋友。他們相見歡喜、分別又惜的情緒一直在感染著我,教我激動,也教我驕傲,我由衷地敬佩爸爸、媽媽。
5月22日,爸爸、媽媽來到連云港,參加圖里河林業一中70屆初三二班的師生聚會,這是媽媽擔任班主任的班級。連云港是他們這次聚會之旅的最后一站。沒啟程之前,爸爸還把自己收藏的多瓶好酒,小心翼翼的包裝好,裝入行李中,說是在聚會時請學生們品嘗!
在北戴河、連云港,爸爸、媽媽受到了學生們的熱情接待。兩個聚會的組織者安排了多項活動,師生情誼在聚會中愈加濃烈。學生們回憶著上學時的趣事和細節。有笑聲,有淚水,有歌聲,有才藝表演,師生們各顯其能,聚會高潮迭起。學生們向老師匯報這幾十年來在林區的各個領域和崗位上取得的工作業績;暢談著圖里河家鄉的變化,他們游覽風景勝地,選擇自己滿意的景色為背景留影紀念,所有的一切,都體現著他們熱愛生活、老有所樂的情懷!
最令人激動的是,媽媽在連云港聚會上,以媽媽“一堂課”作為聚會的開幕式。學生們依次坐好,媽媽站在前面,拿著花名冊開始點名,每位學生的那一聲洪亮而成熟的“到”,在連云港的海邊回蕩,激起了在座每位學生對當時上課情景的回憶;點完名,媽媽像當年一樣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然后,師生們肅然起立,集體合唱《歌唱祖國》。此情此景,叫人激動不已!
媽媽在聚會活動里,都特別注意穿著。她說:我的學生都已經步入老年了,我要給他們傳播正能量,要有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希望影響他們,叫他們珍惜現在,熱愛生活。閑暇時,她還和學生面對面交談,對身染疾病的學生給予鼓勵。
最令我感動的一幕是,媽媽在景區上下步階時,總有學生攙扶著她。那個畫面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有位學生家屬見到媽媽后,對老伴說:“這位就是你說的當年生完孩子就給你們上課的老師嗎?”確認后,她由衷地擁抱著媽媽,敬佩不已。學生們在發言中對爸爸、媽媽的每一句評價都是情真意切,有幾個當年受到爸媽資助的學生,談及過去,激動得淚水潸然,感染著每一位學生。
白天活動結束后,到了晚上,爸爸、媽媽把在游覽景區、觀光時的留影照片,制作成音樂相冊,然后發給每位學生來分享,作為當年班主任的爸爸用他的激情和興致,和學生們一起為聚會構思了“師生聚會,情深似海”的主題,并用橫幅打出,成為師生合影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留影紀念的標志性背景。
聚會結束時,師生分別的情景更是感人肺腑。他們擁抱,互為祝福,依依不舍,想到今生也許是最后一次相見,禁不住老淚縱橫,老師和學生幾乎泣不成聲。爸爸、媽媽在時隔近半個世紀后還能夠受到學生們如此尊重和愛戴,不正是愛的教育的證明嗎?
爸爸、媽媽的故事也是60年代一批優秀大學生的故事,他們分別從全國各地響應國家號召,奔赴祖國邊遠艱苦的林區,為了實現做一名好教師的理想,無怨無悔的奉獻了青春和力量!我被他們優秀的品質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而深深的感動著,每每提及父母的故事我都會感到驕傲和自豪,相信他們的精神力量將永傳子孫后代,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