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珉
立秋過后,早晚的涼意漸濃。可蟬聲依舊,一聲長似一聲。閑暇時,感覺蟬聲更是入耳。難抵三伏加一秋,若是伏天立秋,這個季節(jié)也是蟬鳴的旺季。古人就把蟬鳴當作秋天的代稱。
《說文解字》里說,“蟬,以旁鳴者。從蟲單聲。”《正義》云:“蟬鳴在脅”。所謂“旁鳴”,正是指雄蟬靠身體兩脅發(fā)聲器鳴叫,由此可見古人對蟬觀察得相當仔細,定義十分科學。
《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寒蟬鳴”。孟秋,就是秋季的第一個月。不論蟬蛻變幾次,都可以鳴到“鵲噪晚禾地,蝶飛秋草畦”,直至深秋。
蟬鳴秋到,天氣由酷熱漸變?yōu)闆鏊9湃艘蚕矏矍锾斓幕ú菹x鳥,不時會融入自己的詩句辭賦里,如秋蟬。劉禹錫在《始聞秋風》中寫到:“細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聽見玄蟬在鳴,就知道秋天回來了。
蟬,夏生秋死,這是古人的認知。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可以窺見,那時的人,蟬就是生命短暫的象征。以至于一些文人志士功名未就,就睡在喻為蟬,感嘆歲月的易逝。
那蟬,常嘶鳴在唐詩宋詞里。“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好像站在微微的秋風中,看見那個暮年的王昌齡,獨自走在落葉滿道的路上,靜聽著遠處的聲聲蟬鳴。
“一聞愁意結(jié),再聽鄉(xiāng)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詩人白居易的蟬,是推不開的鄉(xiāng)愁,是融不開的鄉(xiāng)情。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在傷柳永的心里,蟬也成傷,多愁善感成秋天的吟唱。“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更是可以讀出靜謐的山中那種蟬鳴中的凄清與落寞。
蟬喝的是晶瑩的露水,象征著高潔。“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揮撓,長吟悲鳴。”漢代人把蟬的形象作為貴官冠上的裝飾,取其“居高食潔”。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的《蟬》,將自己特有的情感,寄托在那只小小的蟬上。
蟬的生命雖然短暫,卻要蛻變好幾次。北美有一種周期蟬竟要17年,才能完成最后一次的蛻變,所以叫十七年蟬。
但大多數(shù)蟬,生命卻很短。可以想象,無盡的黑暗,幾多辛酸,幾多艱難,歷經(jīng)蛻變,而地下的壽命最長的也僅僅70天。雖然生性笨拙,動作緩慢,但一旦破殼而出,憑著一種精神,竭力引吭高歌,這是蟬的性格。
蟬鳴一般是在有太陽的時候,但如果天氣炎熱,半夜時分它的叫聲仍不停息,好像在給這個世界唱著催眠曲,讓燥熱的大地在它悠長的鳴聲里進入夢鄉(xiāng)。
炎熱的中午,去村邊樹林里乘涼,靜靜地,無人打擾,很快就會融入“蟬噪林愈靜”的境界。微風習習,蟬鳴聲聲,找一塊干凈的石頭,或盤坐或趟,執(zhí)一本書,或看或思,直到太陽偏西。
雖然夏時也蟬鳴,但沒有秋時蟬鳴悅耳。或許蟬的秋鳴,是因為賦予了收獲。莊稼人辛勤汗水澆灌的禾苗,在這個季節(jié)結(jié)出了豐碩果實,蟬也感受到了稻香麥熟,欣喜歡暢。若無蟬鳴,秋天原野就會大為遜色。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卻感到,那蟬鳴聲,一定是借著秋風,飄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