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去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這一年,我們回望歷史,緬懷先烈。
長征路上,無論是吃不上飯的放牛娃,還是胸懷報國志的知識分子,無論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還是柔弱剛強的女戰士,都被凝聚到了這支紅色隊伍里中,他們歷盡千難萬險,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走過了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11個省,攻占了62座縣城,進行了上百次戰斗,最終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
雖然這一偉大壯舉已過去80個春秋,但經過歲月磨礪和歷史積淀的偉大長征精神歷久彌新,成為了鼓舞和激勵我們向著光明未來勝利進軍的精神旗幟。
去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收鋸掛斧,停伐轉型,林區邁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階段。當前,隨著國有林區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相繼落地,林區誓言要交上一份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群眾檢驗的滿意答卷。試想,林區改革發展何嘗不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長征路,在路上,我們欣喜地看到,林區各條戰線數以萬計的職工群眾沒有一個“逃兵”,并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同呼吸、共命運,凝聚了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然而,作為新聞宣傳隊伍的一員,我深感身上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也引發了自己對如何立足崗位,以長征精神助力林區改革發展的深思。
近4年的新聞記者工作、8個大大小小的采訪本、上萬字采訪筆記……每每下基層采訪有幾個細節是我必看且又最不忍看、不敢問的,那就是林業職工勤勞的雙手、質樸的眼睛、花白的發絲以及那臉上被歲月刻下的皺紋。去年4月1日,林海日報社組成全媒體報道組深入根河、伊圖里河、圖里河等地進行停伐一周年報道,采訪團一行在根河林業局局址通往烏力庫瑪林場的公路上,巧遇公路維修管理處的職工正在對防火旅游等級公路進行升級改造。大興安嶺的初春冰雪仍未消融,寒風如刀割般難耐,不遠處挖掘機咔咔作響,職工白寶秋穿一件單薄的棉衣,頭戴紅色安全帽,正在徒手搬石塊,通紅而干裂的雙手上滿是劃痕。我問他,不冷嗎?他笑著回答,習慣了。白寶秋1986年上班就在公路維修管理處工作,以前因木材生產他主要修運材路,現在林區轉型,他主要修防火和旅游公路。白寶秋和工友們住在離施工處不遠的帳篷里,透明塑料布在風力的作用下呼呼響,木板搭建的床上隨意鋪著行李,一根從房梁兩端拉起的麻繩就是晾衣架,在床鋪中間的爐子上長長的煙囪在屋內拐個彎后伸出了室外。在白寶秋30年的工作中,生活狀況比這還艱苦的他都經歷過。
“以前的運材路都是坑包的,每年春天、秋天都得修一遍,現在道路升級成板油路,不僅有利于防火,更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白寶秋樸實的話語,讓我內心油然而生無限敬畏。其實,在幾年的采訪中,我遇到過無數個像白寶秋一樣的職工,他們不分年齡、不論職業、不講條件,在自己的崗位上毅然堅守著,就是那樣的堅守,慢慢的讓我明白: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種鮮為人知的付出,每一個荊棘坎坷的路上總有一個值得堅定地理由。
“不忘初心,砥礪前進”。這是來自心底里的吶喊,一個堅定而執著的聲音在耳畔久久回蕩。人們都說,新聞事業是一項偉大而又崇高的事業,新聞工作是神圣而又艱辛的工作。當黎明還未托起朝陽,當夜空搖落漫天星光,炙熱下的田間地頭、無情的火場、冰冷的洪水突發地、艱苦的山場小工隊,無論哪里、無論何時都有我們的腳步,這就是職業賦予我們的光榮和使命。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次次的絕地逢生,一次次的轉危為安,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長征精神的真實寫照。弘揚長征精神,立足林區改革發展大計,作為新一代媒體人我們的長征之路才剛剛開始,面對未來、面對挑戰,我們信心滿懷!(趙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