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五一,是勞動者的節日。
鄉間的五月更是勞動的日子。農民群眾忙于薅秧、割麥、種玉米、除雜草,天亮到天黑,勞動泡完了一天的生活。
鄉間的勞動總是同山歌密不可分。薅秧要唱《薅秧歌》,收菜要唱《打菜苔》,上山要唱《攆野貓》,下河要唱《船工號子》。勞動產生了山歌,山歌美麗了勞動。
曾記得,老家鄉下唱山歌的高手要數隔壁的李二爺,村里人都叫他“歌王”,張口就來。“妹在后院打菜苔,一把沙沙甩過來,要吃菜苔你拿把去,要想對歌走進來。”突然好長一段時間就聽不到李二爺唱歌了。一打聽,原來,李二爺外出打工時,他老婆在后山砍竹子,被一個賣副食的下鄉貨郎對歌給對跑了。李二爺回到家,氣了三天三夜,舌頭都差點氣硬了,歌王從此暗淡無聲。不過,有唱歌的熱鬧場子時,他還是愛往人堆里竄,樂得口水直往下掉。
歌王不唱歌了,大家依然對山歌情有獨愛。勞動之時總要哥呀姐的吼上幾句。山歌歌詞大都情呀愛的,與男女之情有關,能激發人的勞動熱情,能美化人對生活的豐富想像。鄉下人的日子是苦了些,肩挑背磨,臉朝黃土,背對日月,晨露夜雨,風霜寒雪,一年四季。山歌就是他們勞動的催化劑,山歌也是他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揚聲器。
“高山點蕎蕎碰蕎,幺姑娘梳頭搖幾搖,娘問女兒搖啥子,三月楊柳正抽條。”“這山望見那山高,望見了好妹子撿柴燒。你沒得柴來我給你撿,你沒得水來我給你挑,莫把我的好妹子壓彎了腰……”劉大毛剛對著河灘把山歌唱完,他老婆從河邊上洗完衣裳,一抬頭迎面就走上來了,引得大家一陣哄堂大笑。老婆笑罵了一聲,你個死鬼。劉大毛一個五大山粗的石匠漢子也整得滿臉通紅。大家笑著,手里的活兒可沒落下,挑磚的挑磚,打石頭的還是打石頭。這種倆口子唱歌碰上頭搭上火的事是常有的,更帶來了無限樂趣。
鄉里人唱山歌就是圖一個“樂”字。給枯燥的勞動解煩,給孤寂的鄉村解悶,給單調的生活添彩。鄉下人苦中找樂,勇于生活,善于生活。
城市不只是五月,天天都生活在勞動的忙碌中,為了生活。城市里沒有山歌,有的只是一大把一大把的流行歌曲。也有情呀愛呀等內容,聽起來很空洞、很抽象、很無味,因為它不能和勞動相生相伴。機關里上班是肯定不能唱歌的,除非你皮子癢了想找領導批評。白領工作快節奏,壓力大得嚇人,上班勞動時怕是沒有心情吼歌的。企業生產流水線,一條龍到底,工人老大哥整天埋起老腦殼手腳并用地整產品,工資記件拿,一唱歌錢就溜跑了,敢嗎?
鄉間的山歌總是貼著勞動的背脊骨走,讓人溫暖。城里的歌謠還有多少勞動的氣息,我不得而知,只是知道自己在勞動時不敢唱或者不喜歡而矣。一切源于真實的生活,才是最美麗的,最能讓人心動的。
五月,讓我們一起唱著山歌去勞動吧。□周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