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在“桑者閑閑”、“鹿鳴呦呦”的《詩經》時代,我們現在熟悉的好多植物,都有奇怪的名字,比如卷耳、蒹葭、芷蘭、游龍、萑葦、女蘿、荇菜等,妖嬈美好。它們端坐在遙遠歲月的枝頭,拈花微笑,含笑生香,生機勃勃。
打開《詩經》,這種清香和生機從四野的蒼茫里漫出來,帶著遠古的炊煙氣息,讓人在驚詫之余有了探秘的心理。
讀《邶風·靜女》時,我一直在想,這是多么純真的情歌,這是多么柔婉細膩、情意綿綿的場景。“愛而不見”,文雅的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看那個男子,男子在城之一隅急切地等待情人,竟至于“搔首徘徊”舉手無措。后來,少女以彤管和茅荑相贈,男子珍惜玩摩,愛不釋手。
荑是初生的茅草芽,也就是茅針,“白嫩可啖,小兒嗜之”。現在河南不少地方,還把茅針叫做茅荑。舊時多用茅荑來比喻女子柔嫩潔白的手,因而借指女子的手。抽茅針時,要把茅草的莖葉撕開,向上輕輕一提。嫩嫩的茅針,握在手里,柔柔的,很舒服。這里是把手伸過去,還是贈送的茅荑呢?或許二者兼而有之。
彤為紅色,那么彤管是什么?有人說是紅色的筆,讓人懷疑。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普遍使用毛筆,楚國叫“聿”,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但這些似乎與“管”無關。彤管是古代的一種管樂器,起初用玉制成,后改用竹子制作,有六孔,長一尺。假如是樂器,那名男子因何不當即演奏起來,用樂聲表達自己的心曲不是更直接些,反復玩摩要做甚呢?
后來看到另一種說法:彤管可能是辛夷花。這讓人豁然開朗、思路大開。
辛夷蘭每年早春開花,花先葉開放,開約一個月,蔚為壯觀。雖然此時乍暖還寒,枝頭雍容華貴的花,卻幽雅飄逸、芳香誘人。春天原本就是愛情的季節,愛情正如辛夷花,有不沾世俗的氣質,有夸張的坦蕩與豪放。
辛夷的得名,因為“辛”的苦,也因為“夷”的遠,“視之不見名曰夷”。李時珍說的“夷者荑也,其苞出生荑而味辛也”,指其花味辛香而幽遠。我們現在知道辛夷,多因為它是一味藥,其特性是辛溫解表,用作鎮痛劑,歷來是中醫治鼻病的主藥。與辛夷相近的是厚樸,厚樸是木蘭屬植物的樹皮或根皮。“厚樸”這兩個字,十分熨貼,讓人有一種安全感。
在傳說中,辛夷的得名是因為療效。因此,辛夷被世人記住,庭前屋后,多有栽種,視其為吉祥之物。因此,辛夷的花語為:感恩。
但有人是不感恩的。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桃花扇》里,在媚香樓,侯方域和李香君結為夫婦,人們認為是天作之合。“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這是他們定親時,侯方域在團扇上寫給李香君的贊美詩。時局變遷,侯方域逃走后,李香君在拒媒時說的“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讓多少須眉慚愧不已。這時的侯方域呢?“笛聲吹亂客中腸,莫過烏衣巷,是別姓人家新畫梁。”雖然,他曾高唱國仇未雪、鄉心難說,曾歷數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然而清軍入關,仍剃了頭發,換了滿裝,赴了科舉。這樣的渺小和脆弱,又從何談及感恩?李香君一腔怨怒,心灰意冷,撕了桃花扇。難怪,劇終唱詞《哀江南》這樣悲涼:“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雖不事雕琢,卻足以令人潸然淚下。
辛夷花期短促。“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這是杜甫的感慨。“君看今年樹上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花開花落的輪回,只為美麗的相遇。
“妾家住虹橋,朱門十字路。認取辛夷花,莫過楊梅樹。”明代袁宏道《橫塘渡》里的辛夷,讓人浮想聯翩。這個橫塘,讓一生沉抑下僚、懷才不遇的賀鑄憂郁過,他目送她像芳塵一樣飄去,卻不知錦繡華年可和誰共度,因為只有春風才知道她的居處。這個橫塘,讓常常到這里來的范成大留戀過,“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這個橫塘,對于袁宏道詩中的那個女子來說,是什么心情呢?他們偶遇,一見傾心。分別之時,她約他到她家去,還要他認準開著辛夷花的家。這讓人想起《邶風》中的靜女。這辛夷花,可曾成就人間的好姻緣?
不得而知。難得的是,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杜甫,看到辛夷花倒想得開:“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這是不是有點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覺?流水般的日子,平凡而普通,在有心人的眼里,不時能望出另一種幸福來。
□任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