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可以獨立地打完一套太極了。由此而生出的幸福,更多的是緣于不必依賴于某人或某物的掌控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平靜的生活。居家的日子太過懶散,為控制日益增長的體重,我開始了各種“折騰”。先是高強度的“波比跳”,之后是平板支撐,都沒能堅持幾天。在朋友的推薦下下載了塑形的芭蕾,順勢還下了一套二十四式太極拳,將平板高高地立在畫架上,跟著練習。因為喜歡它的空靈,每天入睡前打上兩遍,有助睡眠。竟然不知不覺中堅持了下來,之前模糊的招式都學會了。欣喜之余,更感激她了。
娟是音樂老師,她負責編舞,或者直接從視頻中學來現場教學,后來她去了外地。沒有她之前的督促,今天的我也不會自在獨舞。原來學習需要同伴,找一個或多個合拍的伙伴,會讓你的效率大增!
這讓我聯想到現在大行其道的網課。
記得網絡培訓剛興起時,面對眾多優質的課程資源,我曾經有過疑惑:會不會有一天,網絡授課將取代現場教學?而這一場疫情讓我的猜測有了很好的試驗場: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更希望早日回到校園!這里面除了老師的神奇功效外,學習中的同伴作用也居功甚偉。
善于“獨學”者的高效自然不可否認,但對于缺乏自控的人來說,卻很難維持這種狀態。“獨學”時,不想學習的成績、實現目標的喜悅,以及被超越的感覺……能感知這些的機會就會驟減。因此,對學習的意欲維持變得越來越難,卻更容易被游戲、社交等誘惑,東摸摸西瞧瞧,走神兒的情況比比皆是。
讀小學的外甥女,偷偷地將蛋糕藏在平板的背面,聽課的間隙時不時地嘗一口。當然,在做此類違規舉動之前,狡黠的她不會忘記將攝像頭暫時關上。
讀初中的子健,充分利用了電腦的分屏功能,上課、聊天兩不誤……讓他的母親頭痛不已。
伙伴效應之一,就是相互的激勵與競爭,和充滿學習熱情的人“共學”,會更好地激發出自己的學習熱情。這也是許多人喜歡到圖書館、自習室學習的原因。學累了,抬頭四顧,看到人們都仍在安靜地看書、做題……疲倦感頓時不翼而飛,看到他們都在學習,自己怎好偷懶?
伙伴學習還可以起到心理上的監督———監視效應。據說能考入東京大學的學生中,70%平時都是在客廳或是餐廳中學習。周圍沒有像自己房間中那樣太多可誘惑到自己的東西,干干凈凈、清清爽爽,更容易專注于學習。同時,“公共場所”中有家人的“影子”在,就像有人隨時看著,監督著自己,意識當中會讓自己時刻保持更加集中的學習狀態。
□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