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說到帳房,我就想起一首老歌:“早晨我走出帳房,解放軍同志你去向何方。請你下馬停一停,看看我們的牛羊……”這是一首新疆民歌,體現了軍民魚水情。這首歌里的帳房,當然是指的是一種房子,用蓬布遮蓋的房子。林區開發初期,這種房子很多,因為要邊生產邊建設;先生產后生活,支個帳篷,簡單快捷,隨后,木材生產就此開始了。
那時,我們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有時需要拉肩扛,有時需要挑士筐,冬天就啃凍窩頭,夏天光著膀子任憑蚊蟲叮咬,就這樣開發了大興安嶺。
前些日子,我找到了一張六十年代初期圖里河林業局的地圖。西北坡林緣地帶標有趙家店。趙家店的原野里竟然有三個帳房。這三個帳房相距十余公里,那里已經沒有森林樹木,一片原野。雖然處在大興安嶺林區的版圖上,卻是森林與草原的結合部,如果有帳房,可能也是蒙古包,因為只有草原上游牧的蒙古族牧民能夠到這里,用蓬布建一個又一個圓頂的帳房,不過,人們習慣于稱為蒙古包,并不叫帳房。況且蒙古包是隨著牛羊的遷涉而不斷游動的,不會在地圖上標明其位置。
隨著森林調查的深入,我發現這三個帳房中間,是一片開闊平坦的草地,直到現在也沒有被開懇成農田。大興安嶺的林班都以公頃計量,只有農田才以畝測量。但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六千畝”,好象這里有六千畝良田,真是不可思議。
二
聽上庫力農場的老人講,六千畝這個地方有故事。大概在乾隆年間,因為平定準格爾叛亂,發生了戰爭,茶葉之路繞道北上,在趙家店建驛站,在趙家店前面設買賣場。于是選中了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地勢平坦、開闊,又沒有河流,不是濕地。但二百多年以前,卻是一個以各種茶葉為主體的生意場、買賣城。當時有人估算了一下,大概有六千畝,于是人們把它叫做“六千畝”。
這三個帳房應該不是帳房,而是“賬房”,協商、交易、結賬的地方,現在則應叫做:交易所。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差錯?這與推行第三套漢字簡化方案有關。當時國家已經提出這套方案,后來又撤銷了。這套方案中把賬字、賬字統統簡化為帳字。于是賬房就變成了帳房。
這些八、九十歲的老人把老輩人講的事又說了出來,原來這三個賬房的結構和建筑風格基本相同,都有一個門庭,老人們說是門斗。門斗的右手有會談室和桌椅;門斗的左手是財會室,有長長的案子。這些都是相同的,但門庭里的擺件就不同了。
1號賬房在黑山頭附近,斜對著趙家店的賬房,門庭里橫著擺放了一塊大理石。大理石上面是層巒疊嶂的山,下面是浪花翻滾的海。我說這是“山海經”,可老人們說:“那叫‘見世(石)面’,世界就是山連著山,水連著水嘛!”
2號賬房就是六千畝東南面的那個賬房,門庭里擺的是關老爺關云長的木雕。而做生意最講誠信、最講仁義。關老爺就是誠信和仁義的道德模范,有他在,生意更興隆。
3號賬房就是六千畝西北面的帳房。門庭里擺的是龍王爺的第九個兒子貔貅。他,張開大口,吸財納福,預示茶葉貿易的成功。茶葉貿易,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能成功的。萬里茶道到這里只是個開始,賬房要進行綜合平衡,成本核算。要運用我國的加減記賬法,并借鑒俄羅斯借貸記賬法,把賬目記清,讓買方賣方都知道下步該如何進行。
三
萬里茶道造就了趙家店驛站,趙家店驛站又造就了六千畝買賣場和三個賬房。讓一個荒無人煙的原野,繁榮起來,轟動一時。就這樣,小茶葉馳名歐亞大陸,引發世界貿易大潮。
茶葉產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不產茶葉,也沒有飲茶的習俗。由于茶葉逐步向北方滲透,北方許多地方、許多民族也逐漸形成茶文化。比如,蒙古族就有燉茶磚的習慣,在牧區,馬背上的民族一年到頭吃的是牛羊肉,很少能吃到糧食和蔬菜,他們就燉茶,用紅茶或黑茶的茶磚。燉得又苦又濃,卻喝得有滋有味。據說紅茶或黑茶的茶磚,既能提神,又有助于消化。還有大興安嶺的鄂溫克族,他們有用鹿奶茶招待客人的風俗,捧起鹿奶茶,別有一番風味。
而聽說萬里茶道的商隊要來趙家店,人們都紛紛來到六千畝買賣場。挑選適合自己民族需求的茶葉。參加這場活動的民族有:漢族、滿族、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錫伯族、索倫族,以及中國籍的俄羅斯人。
闖出這條茶葉之路已經是二、三百年的事了。我們應從文化層面,認識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從經濟發展層面,認識商貿潮流的匯聚和形成,從人類生活方式層面,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和意義。這樣才能讓大家攜起手來,把萬里茶道的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劉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