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還沒有到,就看見大街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葫蘆,還有各種顏色的香包、五彩手鏈等等,琳瑯滿目,看得人眼花繚亂,節日的氣氛已悄然而至,不由讓我想起了兒時的端午節。
在兒時的記憶里,過端午就是過年之后最開心最喜歡過的節日。那時候就會有好玩的,還會有好吃的,想想都美美地。小時候我雖然并不知道端午節是咋回事,紀念誰,它的來歷,為什么要吃粽子、插柳枝掛葫蘆,還有五彩線及香包的寓意,但我知道,這些東西,過節時就會有。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歲月的更迭和時光的輪回,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永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深感無力拯救楚國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無法實現,便投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一種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粽子投入到汨羅江里,以慰藉這位讓人崇敬的大詩人。
其實,真正地讓我知曉端午節,還是通過母親過節之前的那番忙碌。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從記憶里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就是在自家門口的大門兩側插上柳樹枝掛上紅色的葫蘆,這一習俗印在了我的心中。從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節就是個極富神秘色彩的節日。我清楚地記得,粽子是個奇怪的三角形食物,用一種特殊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那時,我不知道這粽子是如何加工出來的,更不知道吃粽子還有這樣的傳說。
小時候,每年端午節早上,媽媽都會早早地帶著我和妹妹去爬山,采柳枝和百步草,百步草其實就是一種艾蒿,據說太陽沒升起時采的百步草可以治百病,大家早上都會上山去采一些,拿回家煮水泡腳是極好的。回到家,把折回來的柳枝掛上紅色的葫蘆,插在大門上,特別好看。然后媽媽會在我們的手脖上、腳腕上系上一條條五彩的線,小時候我們不知道戴五彩線是什么意思,就是覺得很好看,聽老人們說是可以祛病驅邪、帶來好運的,是真是假無從知曉,但寓意還是蠻好的。
香噴噴的粽子是媽媽節前晚上煮好的,淘米、浸泡,接著是一片一片地洗凈那翠綠色的粽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后,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著那三角形的糯米粽子,然后放進大鍋里煮,掀開鍋蓋時撲鼻的粽葉清香,饞得我們口水直流,圍在鍋邊不愿離開。端午節的重點在早餐,早上爬山回來,媽媽會在鍋里熱好提前包好的粽子,再煮一些紅皮的雞蛋,那時候也不知道雞蛋皮是怎么變成紅色的,也不去管它。吃完了粽子,便把煮好的雞蛋小心翼翼地揣進兜里,背上書包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真是一場游戲一場夢,頂雞蛋的游戲戰在男女同學間展開了,大家爭先恐后地展示著各自絕技,頂破了大頭再頂小頭,頂破了小頭再吃到嘴里頭。最終,我的那枚紅色雞蛋成了勝利的王者。這就是我們喜歡端午節的原因,可以吃好吃的,還可以玩好玩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些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這天,也會在自家大門上插上柳枝掛上葫蘆,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粽子。過去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后我慢慢地懂得這個習俗曾讓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小小的粽子和柳枝上。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年過端午的時候,早上我也會帶他去爬山、折柳枝、包粽子、煮雞蛋,重復著我小時候曾經經歷過的那一切,我會告訴他端午節這些習俗的由來,講一講屈原的故事,讓他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深意、文化內涵,在孩子的心里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