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樹的品讀

劉雪婷
2022-06-09
3719
       讀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感受著他對生活中隨處可見事物的感悟和抒懷,感到饒有興趣。靜靜地翻閱幾章,便能品味出一些生活中的情趣來。
       比如,他談到了樹。人們大都喜歡在房屋的周圍植樹,既能避風遮蔭,又能美化環境;樹木的一抹綠色,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那么,沒有樹的情景又會是怎樣的呢?林語堂在文中說,“房屋的周圍如若沒有樹木,便覺得光禿禿的如男女不穿衣服一般。”我覺得他說得非常對。
       在漢字中,一木為樹,兩木為林,而三木即為森林了。自然界中樹木的種類極其繁多,隨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不同又各有特色,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濃濃的綠蔭,成為大自然的主色調。有幾種樹因其具有獨特的、常與一般樹木不同的風韻和風格,更引起人們的喜愛,也經常見于書畫或詩詞歌賦之中,比如松的雄偉、梅的清奇、竹的纖細、柳的柔媚。
       古人常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懼寒冷。松樹姿態優美,虬勁雄偉,風度翩翩,令人敬仰。生長在山崖間的黃山“迎客松”,它那一枝枝橫向伸展的松枝,像一雙雙手臂在迎候游人的到來,這種奇特的姿態,成為黃山的標志。松樹四季常青,生命力極強,千年古松也屢見不鮮,正是它的古老、滄桑,讓人寄托一種理想和不屈不撓的信念。
       清代文學家李漁曾生動地說,“置于一個滿植楊柳桃花之園中,而近旁無松樹,如置童稚之間,似旁邊無一可就教的老者一般。”與松樹并稱的還有柏樹,越老越雄奇,如曲阜孔林、山西晉祠、陜西黃帝陵等古跡的松柏,大都已逾千年以上。唐代詩人杜甫《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描繪的是成都諸葛亮祠里栽植的古柏早已綠蔭如蓋,見證了歷史的風風雨雨。松柏的古老,總讓人帶有感慨。這時人們眼中的松柏,就如一個志向高遠的隱士,淡泊從容,老而彌堅,悠然出世。
       革命家陶鑄在他的《松樹的風格》文中贊揚松樹,“要求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松樹不擇土壤,不求水肥,哪怕在懸崖絕壁上也能茁壯成長,“它無論在嚴寒霜雪中,還是盛夏烈日中,總是精神奕奕,從來都不知什么叫憂郁和畏懼”,堪稱奇跡。所以,當我們看到古今畫家筆下虬勁蒼郁的松柏時,感到的是一種莊嚴和力量的美。
       梅樹是高潔的象征。我們經常能在畫作中看到橫斜奇致的梅樁上抽出新枝,在嚴寒中綻放出清冷雅爽的花朵,散發出陣陣幽香,會讓人想起宋代詩人陸游的《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句子。梅花的這種品格和風韻,從古至今受到多少人的喜愛和贊賞。
       春暖花開,百卉爭艷,而梅唯獨選擇在冬末初春的時節,錯開姹紫嫣紅,凌寒獨自開放。她喜歡靜靜地在墻角池邊或庭院一隅,與清寒為伴,與雪花為伍,不屑與百花爭寵斗艷。老梅新枝,象征著頑強的生命力,與人們寄托對生活的向往和潔身自好、志向高雅是一脈相承的。宋代詩人林和靖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把梅的姿態和韻味描繪得淋漓盡致。
       竹樹以清瘦為特色,種竹無須多,有時三兩株竹便充滿了雅韻奇趣。四季常青的竹生命力極強,春筍才冒出土,不久便會節節生長,年復一年,纖細的枝體與舒張的綠葉總是那么清清爽爽,讓人遐思悠遠。竹代表超凡脫俗,清新高雅,宋代詩人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因此,喜歡竹,也就是喜歡竹的高潔和幽雅。
       竹的妙處在于瘦細稀疏,所以很少有人畫成片的竹林,而只需畫上三兩桿,便得竹的神韻。清代詩人鄭燮善畫竹,畫了幾十年,才體會到:“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來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如果在幾株竹旁配上怪石,則更有古意。古人還常將竹與芭蕉并列,也是因為竹與芭蕉有相似之處。清代文學家張潮精煉地說,“蕉與竹令人韻”。
       楊柳是最常見,也最宜栽植的樹木。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就是說柳的這個特點。煙與柳總能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春意融融之際,碧水瀲滟,煙嵐迷朦,輕風吹拂,柳絲搖曳,這是怎樣的一幅美麗景色?形容得更好的,可以用“柳浪”。杭州西湖中有“柳浪聞鶯”一景,蟬與黃鶯最愛藏在柳樹間鳴唱,此景于是就“有聲有色”了。
       樹,自古以來與人類互相依伴,共存共生。有了樹木,有了綠色,人類的歷史才會深遠厚重,人類的文明才會光輝燦爛,我們的生活才會如此的豐富多彩。
       愿綠色永存,與我們同在?。ㄙ×郑?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