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追求的全部過程,即是舉著—個幼稚的春天出走,背著一個成熟的秋天回家。
站立的樹,不會因為躺著的影子而懷疑或改變自己。
從根的源頭出發,走著,走著,每一棵樹都成了站立的河流。
深秋的深度,遠在落葉的丈量之外。
入冬之后,一棵樹的沉默,并非語言的省略,而是表達的深化和思想的潛泳。
樹,一生都以撐傘的方式,積攢并提供如水的綠蔭,卻一生也未曾掬過一捧,為自己苦熬的過程止渴。
習慣于撐傘的樹,多像疼愛我們的母親。
一枚果實離開枝頭,有成熟的快樂,也就一定會有成熟的憂傷。與其在一條河流的表情上分析流年,不如在一棵樹的年輪里解讀榮枯秘史。
一棵樹,不會因承受了凋零的苦,而后悔當初發芽的選擇。
樹木向上的力量,是在根須不斷深下的探索中形成的。
人,也是一棵有根的樹。
如果說,一棵樹就是一座會呼吸的建筑,那么,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會發芽的城市,一部青翠欲滴的成長史。
漂泊的心,總是喜歡在發芽的城市里尋根……
一棵樹,不會因為葉片紛落而影響自己站立的姿勢;
離開根須的苦苦求索,何談一棵樹的春華秋實。
樹的一生因堅守而底氣十足。陽光溫暖花朵的疆土,露珠洗亮葉子的音符;春秋加寬年輪的道路,泥土放大根脈的版圖。
春天來臨,讓一棵樹急于出發的心情有了起飛的感覺。
人也和樹一樣,所形成的高度,永遠靠根須于低處執著而深入的掘進來支撐。
風吹落葉,并不代表一棵樹走向沉淪。
葉子在枝頭的抒情,離不開根脈深處的積累。
在一棵樹的感受里,落葉無聲,卻遠比新芽和花朵引爆的日子震耳欲聾。
(王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