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和故鄉重逢

朱容頡
2024-12-24
5074

董彥辰

      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絲風片,都是我們人生的底色。

                                                                                     ———沈從文

      多年以前,我讀《額爾古納河右岸》,只是對鄂溫克族的歷史感興趣,但是看過也就算了。后來,途經根河鄂溫克族的定居點,發現定居點雖然寬敞整潔,但是仍有幾個部落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追尋著獵物的足跡,過著游牧狩獵的生活,他們仍然選擇住在樺樹皮做成的“撮羅子”里。在這個冰凍期漫長的地方,這種選擇既需要極大的勇氣,還需要強韌的毅力。

     開始時我也想不明白,但在自己異鄉作客多年后,才明白了鄂溫克族人的選擇,雖然從山上搬到山下,從大森林搬到城鎮的物理距離不算遙遠,但是卻改變不了游牧民族的靈魂和對故鄉的眷戀。

     生長在草載,總是會惦草原就像是魚今年回去和家蒙語中“呼和名思義,這座和諾爾草原的后,沿著棧道上的云彩聚集壓城城欲摧”時候,雨點夾來,我們只能邊有個特別大是天幕畢竟是不是垂直而落大家的衣服還原的人,離開家鄉一年半記著回草原看看。一進入入海、鹿歸林一樣親切。人一起去了呼和諾爾,在諾爾”意為“青色的湖”,顧鑲嵌在草原的湖泊才是呼點睛之筆。我們到達草原去湖邊,當時是陰天,草原起來,真應了那句“黑云。距離湖邊還有二百米的雜著冰雹噼里啪啦地掉下趕緊往湖邊奔跑,因為湖的天幕,勉強能避雨。但四面開口的,所以對這種的瓢潑大雨也無能為力,是會被斜灌進來的雨打濕。停在岸邊碼頭上的小船,在風浪的推動下,來回飄蕩,這是我第一次在草原上欣賞暴雨,看著烏云從天邊奔騰而來,湖面從波瀾微起到風浪突變,沉浸式體驗大自然的“喜怒無常”,令我非常震撼。

      在天幕下站了半天,風還是會將雨卷進來,于是我們冒雨跑到附近的建筑里。進到房子里可以看到墻上掛著繪有草原風景的油畫,廳里有長木桌、椅子,還有獨立的廚衛,不一會兒醇正的蒙古奶茶就端上了桌,我們在屋子里一邊喝著熱乎乎的奶茶,一邊看著外面的雨景,非常愜意。

      風雨稍歇,我們返回湖邊,坐船在草原腹地的湖泊上轉一圈,我去船頭和舵手學習,本來還躍躍欲試想上手實際操作一下,但是雨并沒有完全停,風也很大,想想還是別冒險了。轉了一圈,我走到船后方,穿上救生衣,打開后艙門去甲板上溜達。甲板視野更好,在湖中央,看著四周的風景,雖然風很大,需要抓著圍欄,但是這種在風雨中眺望草原的經歷很獨特。

      返航后,我們去蒙古包用午餐,這頓蒙餐不僅是味覺盛宴更是視覺享受,毛肚和牛肝是用銅牛造型的盤子端上的,牛角處還別了一朵花,特別清新雅致,手把肉則是用插著蒙古旗笙的盤子盛的,很有民族特色,這滿滿一桌美食,傳遞的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溫情。三餐茶飯、四季風景共同造就了一個叫故鄉的地方,情誼不減,故鄉就在,煙火人間,風味長存。

      這次回家在草原上的行程除了呼和諾爾,還有諾門罕戰役遺址和甘珠爾廟。有的人可能不知道諾門罕戰役,但是一定知道《喀秋莎》,這首歌就是由諾門罕戰役得到靈感創作而成,1939年5月,諾門罕戰役在今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以及今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爆發。當時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及蒙古騎兵展開了一場激戰。這場戰爭歷時135天,最終以日軍傷亡5.4萬兵員慘敗而告終。這場戰役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陸地和空中立體式作戰,被很多史學家稱為“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也改變了二戰之后世界格局的戰役”。走進諾門罕戰爭遺址,可以看到草地上停放著數輛昔日參加戰斗的蘇聯坦克和戰斗機,散發著戰火氣息的“大家伙們”如今安靜地臥在草地上,八十多年前那場戰爭的硝煙已經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但是草地上的坦克和戰斗機還有陳列館門前巨大的警示鐘卻在提醒人們,戰火真實地存在過,無數的生命在戰爭的車輪中流逝。

      紀念館里有當時進行細菌戰時用過的試驗器皿、防毒面罩以及向河里播撒細菌的設施,有當時蒙古騎兵的飯盒,蘇聯戰士的軍服和靴子,還有戰役中使用過的各種武器,從火炮、歪把子機槍到燃燒瓶。紀念館里用蠟像還原了戰爭場景,真人同等大小的蠟像有蹲地射擊的,有拼刺刀的,還有倒在戰壕里的,地上甚至還有一些殘破的肢體,看上去非常慘烈,但是又無聲地提醒人們戰爭就是如此殘酷。

      從陳列館出來,看著天上的云影倒映在戰斗機冰涼、泛著銀光的機身上,祥和與殘酷結合得毫不違和。為什么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設在戰爭紀念館里,大概就是因為只有親眼看看當年那些戰爭中留下的老物件,才能意識到其實戰爭從未遠離,在任何時代都是如此。

      從諾門罕戰役紀念館出來,我們又奔赴坐落于阿木古郎的甘珠爾廟,這里是呼倫貝爾地區最大的喇嘛廟,已形成十一座廟宇、一百多間伽藍的規模,建筑風格集漢、蒙、藏三種風格為一體,反映了三種文化的巧妙融合。草原深處佇立著圣潔的白塔,還有紅色的寺廟群,恍惚如同到了藏地一般。廟中喇嘛最多時有4500余名,其中常駐喇嘛400余名。甘珠爾廟的喇嘛蒙醫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培養出百余名喇嘛蒙醫,為草原上的牧民治病除疾,因此這片草原上的人們早已把甘珠爾廟視作心中圣地,每年新年都會舉家來甘珠爾廟祈福。主廟索克欽廟內有明柱46根,柱表刻繪金龍盤繞,前有高檐包廈,頂部有象征佛教的銅制鍍金經輪,經輪邊上鑲嵌著寶石,非常恢宏。

      我們從主殿出來時,正是夕陽西下,廟里開始做晚課,四處回蕩著唱經聲,夕陽的霞光映在白塔上,為白塔鍍上一層溫柔的金光。天色漸晚,長風繞旗,廟前的經幡簌簌作響,很多燕子在廟前的空地上遨游嬉戲,在北京五年就沒有見過燕子,估計高樓大廈密集的地方,不適合燕子棲息生存。草原上的廟宇雖廣闊但平易近人,這里不只有神明,更有微風、晚霞。

      返程的路上,我看著這漫天的金黃云霞,看著赤紅的落日逐漸消失在草原的地平線,很有觸動。有人說:“故鄉容納不了對世俗的追求,他鄉卻又容納不了靈魂。”這句話大概是每個離家的游子共同的心聲,但是或許在人間忽晚、或許在山河已秋,我們總會回故鄉給自己續航,會和故鄉重逢,就像候鳥南飛,就像萬河歸海。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