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許多在牙克石市中蒙醫院就診的患者都記得這樣一位醫生:嚴肅而不失溫和,忙碌而不失沉穩,不茍言笑,卻始終予人耐心的關懷。面對患者他只有一句話:“做醫生就該對病人負責,視病人為親人。”他就是牙克石市中蒙醫院副主任醫師武學臣。
大醫精誠
做行醫路上的“有心人”
初識武學臣,中等身材,慈眉秀目,說起話來慢聲細語,辦公桌上堆著兩摞半尺多高的處方箋。這位看起來并不“老”的老中醫,今年45歲,從醫生涯卻有21年的光景了。當記者問起他為什么選擇醫生這個行業時,他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小時候。在武學臣的記憶中,母親始終是病魔纏身,常年打針吃藥,看到痛苦萬分的母親,年幼的武學臣立志要當一名醫生,為母親和像母親一樣被病痛折磨的人排憂解難,還他們一個健康之軀。功夫不負有心人,武學臣以優異的成績被內蒙古醫學院錄取,在畢業后被分配到了牙克石市中蒙醫院,如愿以償成為了一名醫生。
從醫之路并不好走,武學臣深知當好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一方面虛心向老醫師求教,研究各種病例,另一方面博覽群書,查閱資料。“西醫在治病,中醫在治人。所以,就要求一名中醫大夫必須各個方面都得精通。很多時候我們還要大量閱讀古籍,就連闡述陰陽五行、術數運算的《易經》也在我的研究范圍之內。”武學臣笑著說。
2000年,27歲的武學臣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機遇。院領導經過多方面的考核,決定由武學臣坐診中醫門診。“這么年輕能行嗎?”“估計不會有人找他看病的。”大家投來質疑的目光。多年來,人們心中積淀下“老”中醫的觀念,使得這位年輕的中醫坐診時舉步維艱,多數前來就診的患者只選擇年齡大的中醫而忽視他的存在。他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告誡自己,一定要穩、準,他憑借著準確的診斷,對癥下藥,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賴。短短兩個月,前來就診的患者就絡繹不絕,“好大夫”的美譽如同春風一般,吹遍了林城的每一個角落。武學臣的名氣越來越大,患者每天需排隊掛號才能就診,有的患者為了看病,每天早上5點多鐘就等在醫院門外。
濟世救人
做患者康復路上的“貼心人”
“妙手回春醫我疾 感激涕零謝君恩”——崔會珍患者;“技術精湛 精益求精”——長春患者……面面紅色的錦旗掛滿了武學臣的診室,很多患者和武大夫成為了一生的好朋友。
“武大夫說話能說到根兒上,他總能找到我身體不適的地方,我家老頭、大女兒、小女兒都在武大夫這兒看病,我和武大夫已經認識10多年了,每年秋天我就來找武大夫看看,幫我調理調理身體。”今年82歲的崔會珍邊笑邊說。
武大夫告訴記者,每天上午他都會接待20個就診的新患者,因為上午的脈象好,方便準確判斷患者病情,下午接待一些常年在他這兒看病的老患者,通過查看以往處方箋,改良藥方,逐一去除病灶。
記者注意到,從早上7點半到12點,武大夫一直在為患者診脈、開處方,這期間沒有喝過一口水,也沒有去過一趟廁所。“喝水就會上廁所,就會耽誤為患者看病的時間,一個患者診治的時間至少需要20分鐘,我必須一點一點的查找病因,才能對癥下藥,這個過程其實是最廢腦子的,我必須全神貫注才能發現病因。”武學臣說。
曾有一位家住莫爾道嘎的患者慕名前來看病,自述因驚嚇而發病,總覺得腹中有一股氣流,如小豬奔跑,直襲延后,心悸、胸悶如窒,而且不能言語,先后就診于各大醫院卻始終未能得到準確診治,武大夫了解病情后,確診為奔豚氣。此病已多年不見,只有古書上有記載。對此,武大夫用桂枝湯合逍遙散加減,僅六副藥即告病情痊愈。類似這樣的疑難雜癥對于武學臣來說都是手到病除。
他,有著醫者的慧心巧手,更有著醫者的良知厚德,二十余載堅守門診一線,甘之如飴,如癡如醉,只要病人需要,隨叫隨到,以不懈的技術鉆研贏得了同行的尊敬,以仁心仁術換來了病人的愛戴。提起武大夫,大家除了贊譽他高超的醫術,說得更多的還是他以德為先,以善為醫,以愛為民的高尚醫德,他是患者們生命健康的“守護神”。那一面面的錦旗、一張張獎狀只代表了榮譽的一角。他用自己的行動勾勒出“白衣天使”的大愛形象,詮釋出“仁心仁術”的生動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