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臣 毛虎壯 高楊
面前這一枚枚有些許銹跡的軍功章和一張張陳舊的證書,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一名91歲的老革命戰士、老共產黨員于德水同志的。這是他經歷一場場戰役,穿越槍林彈雨,用青春和熱血換來的,是革命路上的見證,更是永不磨滅的榮譽。
于德水1930年8月出生在黑龍江省雙城縣蘇隆公社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輩一直給地主家扛活,經常受地主的壓迫,小時候于德水的夢想就是再也不想受這樣的苦,不受人欺負,能堂堂正正地生活。
1945年,父親離世,讓于德水本已經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為了生存,于德水無奈地繼續過著父輩那樣的生活,為地主家做了一年零八個月的長工,受盡壓迫和欺凌。心有不甘的于德水早有耳聞,共產黨的部隊不僅抗日,還給百姓分田地。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等來了機會,于德水激動地申請加入并獲得批準。1947年1月,年僅18歲的于德水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十八師五十三團二營四連的一名戰士。從此,懵懂的于德水憑著一腔熱血,跟著部隊四處征戰。如今,老人已不記得戰役的名字,那時只知道大部隊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跟著黨走,絕不掉隊。
1948年,于德水跟隨部隊在長春外圍參加戰斗,由于他舍生忘死、沖鋒在前,1948年3月份于德水立小功一次,1949年于德水所在部隊跨過了長江在湖北南下作戰時,他又立大功一次。戰場打仗是沒有商量的,在夜晚、在黎明、在飯才做好剛端起飯碗時、在行軍數日已疲憊不堪時,戰役隨時都可能打響。沖鋒號響起來,無論在做什么,都得立刻端起槍,不顧一切沖向戰場……飛機在天上打,大炮在地上轟,可老人說,再苦再難,也絕不能掉隊!為的就是讓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得解放……
1949年1月,于德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沐浴在黨的光輝下,于德水不斷進步,如果說之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再受壓迫、受欺凌,經歷了解放戰爭的洗禮和黨的教育,于德水有了自己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那就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負,為了廣大勞苦大眾,為了更多人的幸福生活。
在1952年抗美援朝的戰役中,23歲的于德水響應新中國“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號召,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中,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部隊一直向南走,一路上,只見到處是斷壁殘垣,被戰火燃燒的村莊,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人群。美帝國主義的獸行,激起戰士們心中的仇恨,大家說:狠狠打擊侵略者,絕不讓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過鴨綠江,誓死保衛我們的勝利果實。踏上朝鮮這片被戰火燃燒的土地,美國飛機差不多隔兩天晚上就出來轟炸,一個戰友被炸傷了一只胳臂和一條腿,鮮血直流。后來,上級給調來高射炮、高射機槍,飛機一來,一齊開火。有了這些武器,美國飛機就不敢那么猖狂了。
“大冬天度過冰冷的河水,頭頂飛機在不斷轟炸,很多戰友再也沒上岸;在山區作戰,幾天連滴水都喝不上;連夜行軍,幾天幾夜不睡覺……”在抗美援朝的戰役中,于德水與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殺,槍林彈雨中一次次沖鋒,忍饑挨餓下一次次陣地堅守,在朝鮮無名山戰役中于德水榮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3月在莊河正規訓練中于德水因表現優秀又受到部隊嘉獎。
說起在朝鮮,那些阿巴吉、阿媽尼對待志愿軍戰士,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1952年的中秋節,祖國人民給戰士們送來了月餅、酒,戰士們喚來阿巴吉一起歡度節日,大家喝得津津有味,其樂融融。1953年7月27日上午,《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完成,簽字后的十二小時起,全線完全停火。經過艱苦卓絕的苦戰,終于贏得了勝利,戰士們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轉眼到了春節,于德水和戰友們過了一個沒有硝煙、沒有炮聲,安靜而祥和的春節。可是,許許多多的戰友、兄弟,卻沒能回來,他們永遠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
硝煙灑熱血,余熱生光輝。從革命斗爭前線退下來后,于德水以滿腔熱情投身林區的經濟社會建設大潮中。1955年,經組織安排,于德水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根河林業局工作,1959年因工作需要又來到吉文林業局,此后,于德水便和吉文局廣大林業工人一道,在林區的林業生產中完成了保障國家四化建設的任務。如今離休的于德水仍一心向黨,積極宣講革命事跡,教育后人。他一生堅定跟黨走,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事業中,能為國家奉獻一生,是于德水這輩子最驕傲的事。老人的女兒兩年前從警察崗位退休,她說:“在父親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輩革命軍人的風骨,父親總是低調、謹慎行事,一輩子艱苦樸素、溫和善良、熱愛學習。父親的一生平凡而偉大,他留給我們的最大的財富就是愛國精神、勇敢忠誠、正直善良。”
回憶當年紅色崢嶸歲月,感慨今日和平幸福生活。于德水激動地說:“這幾年國家的發展和林區的建設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樓房住著,醫療用藥國家都給我全額報銷,林業局領導經常來看我,對我噓寒問暖,照顧我的晚年生活,是黨和國家給予了我一切。黨的恩情似海深,我會教育好我的后代,不能忘記黨的恩情,繼續將紅色家風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