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雪
最近北京衛視熱播的電視劇《前行者》,你看了嗎?劇中軍統偵緝處副處長趙天良的扮演者是牙克石人,他叫張暘。
《前行者》是由龔朝暉執導,董俊擔任制作人,張魯一領銜主演,聶遠特別出演,韓雪、郭曉婷領銜主演的近代革命題材電視劇。該劇于2021年10月22日在北京衛視播出,并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同步播出。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事業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地下黨員馬天目和參與特務組織“復興社”的同學唐賢平展開精彩較量的故事。
張暘在劇中飾演的趙天良是唐賢平的手下,一個充滿喜感的人物。每次他操著東北口音一出場,都自帶人物特點,令人忍俊不禁。在《前行者》中,張暘的表演自然、生動、接地氣,他的演繹使趙天良這個并不起眼的“配角”,為整部劇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張暘,1986年8月30日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牙克石市,自小在牙克石市長大,曾就讀于牙克石市第一中學。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后,以熱愛為動力,為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演員而不斷努力。近年來,他憑借著健康陽光的氣質,真實自然的演技被大家所熟知,現在是無限星辰文化傳媒公司的簽約演員。曾參演過《三叉戟》《榮耀乒乓》《熱血長安》《心靈法醫》《我不是特工》等影視劇作品。每一次他都踏實認真地對待角色,用真心對待作品,用實力演繹作品,塑造能走進觀眾心里的人物形象。
近期,筆者采訪了這位從牙克石走出去的青年演員,看他如何以堅定的信念、謙虛的姿態面對工作和生活。
筆者:可以簡單聊一聊您在牙克石的成長、生活經歷嗎?
張暘:我生長在一個和睦快樂的家庭,爸爸在匯流河發電廠工作,媽媽在林管局第一辦事處工作。我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按部就班的上學、畢業,只是大學選擇了一個讓我自己都很意外的專業進行學習,并在畢業多年后依然從事了演員這個職業。
筆者:選擇表演專業的這個意外是怎樣發生的呢?
張暘:我從小就比較喜歡文藝和體育,愛唱歌、愛運動,小時候希望可以成為一名職業乒乓球運動員,但當時的家庭條件負擔不起,就放棄了這個理想。高中時期聽說了表演專業,起初家里并不是很支持我報考,但最后父母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決定讓我去試一試。
筆者:藝考過程中有沒有有趣或者難忘的事可以分享一下。
張暘:高三一年的時間都在準備藝考。當時對藝術類,尤其是表演、播音主持這類專業了解得太少,心里很緊張,想著自己一定要努力。在北京藝考時,我參加了好多學校的考試,記得一所學校的二試時,我演唱了一首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現場一位老師聽哭了,后來得知他也是內蒙古人,被家鄉的歌曲勾起了思鄉的情感。整個考試期間也遇到很多波折,還好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不放棄,被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表演系錄取,畢業后又重新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的表演系。
筆者:您覺得這兩次藝考自己最大的變化是什么?這個過程中有哪些成長?
張暘:對表演的認識和喜愛程度不同,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并不意味著成功,只是想著在北京電影學院能夠和更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更好地武裝自己,扎實自己的基本功,以后在實踐中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地領悟導演的意圖,給到他想要的表演。
筆者:畢業之后是順其自然就選擇成為了一名職業演員嗎?有沒有遇到什么坎坷?
張暘:是的,畢業之后就想著要拍戲,上學期間也參與過兩部電視劇的拍攝。2012和2013年那兩年只參演了一部話劇,那段沒有戲拍的日子還是比較煎熬的,狀態也不好,對自己產生了很多質疑。
筆者:您的第一部影視劇作品是什么?
張暘:《萬里追蹤》,我飾演了一個非常小的角色叫“小棒子”,是一個反面小人物,就十幾場戲。
筆者:第一次演戲和現在演戲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張暘:有很多方面。在對劇本和人物的理解上,和人物的塑造上可能會比最初的時候更加準確,能夠更加迅速地進入角色和情景中。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了很多人和事,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了,表演能力也在不斷成長。
筆者:我看有人評價您在《前行者》中所飾演的趙天良這一角色為“高光配角”,意為在不長的出場時間里貢獻了高光的表演,您怎么看待這個稱呼?
張暘:還有這樣的評價呢?實屬不敢當。這部戲是我非常喜歡的諜戰劇題材,導演也是合作過幾次,他很了解我。第一天拍的時候,趙天良這個人物是講的普通話,導演覺得這樣演人物容易被淹沒,提議讓我用東北話講臺詞,造就了這樣的一個人物特點,也就有了現在的趙天良。我覺得觀眾喜歡這個角色,很大原因是講東北話這種“接地氣”的形象吸引了他們,這一點真的要感謝導演。
筆者:講東北話是一個亮點設計,但是您對角色的塑造也是不可忽視的,“高光配角”實至名歸。
張暘:是觀眾抬愛了,是這個人物角色賦予我的,也要感謝編劇能寫出這樣一個出彩的角色。作為全劇唯一一個說方言的角色,他的出場就很逗趣,包括和聶遠飾演的唐賢平之間的兄弟情,和對上級的阿諛奉承,到后來他的叛變,能看出他人物身份的多樣,故事劇情也是跌宕起伏,觀眾看著覺得有意思,有吸引力。
筆者:是如何與《前行者》這部劇結緣的呢?
張暘:是龔朝暉導演定了我來演這個角色,之前有過合作,導演對我比較信任。這期間有個小插曲,讓我差一點與這個角色失之交臂,我當時正在拍攝一部古裝戲叫《圣地可可西里》,因為角色需要我那時候是光頭的造型,龔朝暉導演覺得光頭形象和《前行者》劇中這個角色不符,我就連夜坐飛機趕到橫店試妝,為自己爭取下了這個角色。
筆者:在這部劇的拍攝過程中有哪些特別的經歷和感受?
張暘:我和龔朝暉導演一共合作了4部戲,他在表演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每部戲的每一個角色都讓我獲得了成長。這次《前行者》的整個拍攝過程都很快樂,如果大家看了這部劇,會發現里面的每一個角色都很出彩,因為是一幫熱愛演戲、熱愛創造的人聚在一起,創作氛圍特別好,很多演員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彼此很熟悉,也有默契。導演也是盡心盡力地去調整每一個演員,才能有現在這樣好的作品呈現在大家面前。
筆者:所有您飾演的角色中,“趙天良”是比較滿意的一個嗎?
張暘:是現階段還算滿意的一個角色。但我在看過劇之后,依然會有很多自己不滿意的地方,畢竟表演是遺憾的藝術。會想當時的那個表演部分為什么要這樣處理,那樣處理可能會更好,諸如此類的想法。如果現在讓我重新演一次,可能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所以,我覺得每一個正確看待自己的演員,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用平常心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放下包袱,踏踏實實地在戲里尋找好人物角色。
筆者:從事演員這個工作到現在,最希望人們記住你的什么?
張暘:希望大家記住張暘其實不是什么明星,就是一個熱愛表演的普通人,就是在踏踏實實演戲。
筆者:趙天良這個角色可以說是一個充滿喜感的人物,和您本人生活中有什么相似之處嗎?
張暘:塑造這個角色是完全以一個小人物作為出發點,趙天良的所有語言、行為都離不開他是躋身在魚龍混雜的大上海中的一個小人物。有相似的地方,但我生活中沒有那么喜感,反而第一次見我的人會覺得我有點“冷”,慢慢了解之后才好一些。小時候挺開朗的,長大后,經歷的多了,性格變得更穩重了一些。
筆者:截至目前,你認為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節點,或者說里程碑是什么?
張暘:2018年和2019年那段時間,有連續16個月一直在拍戲,大大小小一共拍了8部劇。2020年8月到今年10月份,過年休息了半個月,其他時間也是一直在劇組拍戲。不間斷的工作證明自己不斷在進步,努力的過程是幸福的,會讓人更加自信。每次拍完一部戲都會很期待下一個是什么樣的角色?什么時候可以進組?組里都有誰?有滿滿的期待。
筆者:聽說您有興趣參與或者說制作一個關于家鄉的影視劇作品?
張暘:是的,正好有一個關于冬奧短道速滑的喜劇電影,里面很多場景挺適合在家鄉取景拍攝的,最近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有機會還是希望能好好的宣傳一下家鄉,能為家鄉的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是我的榮幸。
筆者:離家工作這么多年,你眼中的家鄉是什么樣的?
張暘:現在的家鄉對于我來說是個溫暖的地方,可以徹底放下自己,沒有顧慮和負擔,一個無拘無束、令人感到放松的地方。
筆者:如果讓你向別人介紹一下家鄉,你會怎么說?
張暘:牙克石熱情好客,歡迎你!要吃肉喝酒嗎?你來,我陪!哈哈哈……
筆者:我看你在微博里發過“想家”,除了想念家人朋友,你最可能想念家鄉的什么?
張暘:空氣吧,或者說熟悉的味道。是從小時候到現在家鄉那一點一點的變化,是一種充滿了回憶的味道。
筆者:您覺得您身上什么特質是深受家鄉生長環境影響而成的,或者說作為一個在北方林區長大的孩子最能體現你“家鄉味道”的個人特質是什么?對你的演藝事業有哪些幫助?
張暘:首先語言上就不用說了。其次,我覺得家鄉人是小人物,大情感。這里的“小人物”不是貶義詞,是樸實、善良、接地氣的,不論是留在家鄉還是在外面拼搏的人,都是熱愛家鄉的人。這個“大情感”是包容、理解、不斤斤計較,這些都影響著我的為人處事,在工作上也是另一種助力,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筆者:接下來有哪些作品要和大家見面,有要準備拍攝的新作品嗎?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張暘:接下來有四部待播劇,《圣地可可西里》《黃大發的奮斗史》《數風流人物》和《斗賊》這四部劇,應該是在年底或者明年跟大家見面。接下來準備休息一段時間,保持一個好的狀態,迎接新的角色、新的挑戰。
筆者: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家鄉或者家鄉人說?
張暘:冬季到了,希望戶外作業的家鄉人能夠注意保暖,注意安全,防控疫情,保護自己。祝福家鄉,越來越好!
采訪過程中,張暘話語間難掩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這里有他勤學苦練的汗水,有陪伴他學習成長的兒時玩伴,有支持他走上演藝道路的親人朋友。滿懷感恩之心,心系家鄉發展,身在北京的張暘以親筆書寫的方式為家鄉、家鄉人送上由衷的祝福,希望家鄉越來越好!
家鄉也會支持著張暘一路向前。如果感到累了、倦了,家鄉永遠是溫暖的港灣和能量的補給站,相信未來他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角色和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