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劉磊通訊員林鵬王雪純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
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這為進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阿爾山森工公司黨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暨2024年度政治理論培訓班上,要求將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公司上下要以改革創新的氣魄、奮發有為的狀態,團結奮進擔使命、狠抓落實再出發,自覺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學合理,服務人才竭盡所能……隨著一系列培養人才的舉措持續推出,近悅遠來的良好生態讓越來越多的“千里馬”在阿爾山林區競相奔騰。
拓寬渠道“引”儲足“活水”
人才是活力之源、創新之核、發展之要、強林之基。對于人才的渴求,阿爾山森工公司從不缺誠意。
為全面加強大學生員工管理,確保大學生員工能夠“留得下、干得好”,公司創新管理辦法,進一步充盈人才“蓄水池”,為每一位大學生員工建立成長檔案,不斷增強大學生員工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并為外地大學生員工分配宿舍,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切實提高大學生員工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歸屬感。
新入職大學生員工張天然說:“感謝公司領導的關懷,宿舍條件非常好,不僅為我們配備了電視、網絡、洗衣機和電冰箱,還有可以洗澡的獨立衛生間,這讓我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了期待。今后,我一定虛心向同事們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在林區這個廣闊的舞臺上發揮自我價值,實現人生理想。”
近年來,阿爾山森工公司匯集“英才”,聚焦“引”“育”“用”三個環節,持續做優增量、做大總量、盤活存量,推動人才智力向產業發展、科技推廣、旅游提質等方向集聚,賦能公司高質量發展。
靶向施策“育”精準“賦能”
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
如何讓“英雄有用武之地”?讓人才專心干事創業?阿爾山森工公司的答案是:搭平臺、建陣地,讓各類人才有獲得感,有施展才華的舞臺。
創新驅動靠人才,人才培育需教育。公司全方位呵護干部成長成才,實施“常青工程”,分類實施“蓄才、育才、護才”三項計劃,與東北林業大學和內蒙古農業大學合作,打造實踐教育基地。立足發展需求,建強“領頭雁”效應,堅持需求導向、分層實施,依托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稟賦,進一步優化人才培育硬件條件,扎實推進高素質培訓項目。相繼開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監測數據采集與應用、碳匯能力提升等培訓班,精準培育了一批“林秀才”。同時,以賽育才,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舉辦大小興安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員職業技能競賽,實行“以崗取人、以才擇崗”雙向選擇,用其所長、用當其時。加大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扶持力度,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通過個人述職、考核評價等方式進行綜合考核,讓人才評價結果成為選拔任用的“風向標”、成長發展的“營養劑”、制度改革的“校準儀”。
“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營造開放包容環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工會主席于霄輝表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助推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公司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人才隊伍成長需要,以思想政治建設、素質能力和職業技術提升為主線,進一步拓寬培養路徑,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良好的選人用人機制,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綜合施策“用”優化“供給”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阿爾山森工公司不僅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攬人才,以求賢若渴的態度愛惜人才,更致力于以體貼入微的服務留住人才。為加強人才建設,有效開展工作,該公司制定了“雙向掛職”政策,公司機關和基層的下派上掛,有助于人才培養,能夠使大學生員工更好地了解林區、服務林區。
2022年被分配到桑都爾林場的大學生員工成穎告訴記者:“基層到機關雙向掛職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不同工作環境和職責的挑戰與收獲。在林場,我更加貼近職工群眾,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期盼,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溝通和解決問題,并且充分了解基層工作。而在機關,我則接觸到了更宏觀的林業政策和執行過程,豐富了視野和工作思路。這種雙向掛職的方式,不僅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也讓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現在,成穎已經通過競聘到公司黨委宣傳部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又踏層峰劈新關,奮發進取譜新篇。阿爾山森工公司以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更有成效的改革措施,鍛造一支思想穩定、忠誠敬業、充滿朝氣與創新活力的人才隊伍,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