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編者按
今年以來,森工集團全面深化改革,科學謀劃改革舉措,明確改革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推進方式,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讓改革舉措精準對接發展需要、現實難題,不斷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即日起,聚焦森工集團改革和產業發展,林海日報社全面啟動“記者走基層”活動,組織記者深入基層采訪,展現集團各單位在國企改革中的經驗做法、成功案例及取得的顯著成效;深入挖掘各單位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創新舉措、特色項目及實際成果,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故事講述大發展,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集中展示森工集團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履。
■本報走基層融媒體采訪組記者李鵬飛包文君通訊員吳慧欣
臨近年底,一場冬雪把風天林草公司(規劃院)大院裝點得更加雅靜。今年以來,風天林草公司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效益,走出林區、走向市場,積極承攬造林規劃、設計和種苗培育任務,全年承接業務項目70余個,其中林區外部項目39個。截至目前,已實現產值9300萬元,外部項目營收占比達三分之一,實現歷史性突破。11月29日,本報走基層融媒體采訪組記者來到風天林草公司,深入探尋他們扎實推進改革的做法。
在草原調查監測評價室,記者見到了調查員吳君。他是今年第一批赴呼和浩特參加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項目的技術人員。今年4月份以來,他和同事們一直在呼和浩特推進這一項目。“作為改革后的第一個項目,大家都搶著去,盡量多干,看看到底能多掙多少。”吳君告訴記者,當時有30多人報名競聘項目崗位,經過評審,近20人競聘成功,參與項目實施。
“公司統一承攬的項目,實行全過程項目化管理,職工根據自身特長、經驗、履歷自愿填寫崗位競爭申請表,競聘項目崗位。”吳君自己往年也就參與一個項目,而今年,他參與了三個項目的實施。
“項目與績效掛鉤,項目保質保量早完成一天,成本就降低一天,我們的績效也就多分一些。”吳君和同事們的工作積極性越來越高,都算起了自己的“細賬”。
堅持以崗定薪、一崗一薪、易崗易薪,引導員工學技術、搞業務,鼓勵“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從“要我干”變為“我要干”,從“等著看”變為“搶著干”。
“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到年底公司營收能達到9600萬,一線職工平均收入能提高20%以上。”風天林草公司(規劃院)黨委書記趙炳柱告訴記者。
“根據項目難易程度合理調整績效系數,將薪酬分配由身份管理變崗位管理,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充分發揮薪酬分配杠桿激勵作用,在激發員工創新創效活力、推動企業發展方面發揮作用。”11月29日,風天林草公司2024年第十七次黨委會(擴大)會上,公司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審議研究了《風天林草公司績效分配管理辦法(試行)》《風天林草公司對外項目承攬獎勵績效管理辦法(試行)》等,這又將是風天林草公司今年改革的重磅成果。
體制機制是企業之根,核心和關鍵則是人。以“三項制度”改革為抓手,風天林草公司(規劃院)優化經營管理架構,調整部分部門職能,核定編制由328人壓縮至257人,管理和技術人員由217人縮減至182人。打破管理邊界,實行項目負責人制,設立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主要技術人員、一般技術人員崗位,逐步建立了與市場經濟更加融合的體制機制,在市場中鍛煉經營能力,謀求轉型發展,企業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要讓企業發展起來,關鍵要有項目。4月17日,內蒙古風天林草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實行市場化運營。5月6日,注冊成立了呼和浩特分公司,“走出去”承攬造林規劃、設計和種苗培育任務,打造技術服務品牌,拓展內蒙古西部林草市場,積極融入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以呼和浩特分公司作為承攬項目的“窗口”,深挖區內外市場,搶抓國家、自治區生態保護建設類項目黃金區,對接資源,找訂單,開拓林區外部市場。相繼承接了呼和浩特等3盟市29旗縣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清查項目、北京通州區和昌平區園林綠化資源調查、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渾善達克沙地莝草山綜合治理(監理)等項目。
趙炳柱表示,在扎實推進改革進程中,企業將牢固樹立市場思維,增強市場意識,破除思維定式、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深化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在體制機制“物理變化”的基礎上催生全面深化改革的“化學反應”,不斷向市場要思路、要活力、要資金、要效益,釋放全方位、深層次、持久性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