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張旭
去年以來,根河森工公司以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為抓手,以三項制度改革為核心,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為導向,在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架構優化整合、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優化產業布局上謀思路、出實招,全面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堅持問題導向
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難題
公司著力破解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堵點、難點,各項改革舉措落實落地、見行見效,一條體制機制清晰、發展思路明確、產業布局合理的改革主線在根河林區持續延伸……
———將機關職能部門由原來15個撤并整合為14個,基層單位由23個撤并整合為13個;
———將原有的146名科職人員壓縮至120名,將810名普通管理人員壓縮至253名,壓減比例為71%;
———簽訂勞動合同2792份,合同簽訂率達到100%;
———與國內知名文旅企業對接,探索引入合資合作、委托經營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推動產業鏈條融入市場、形成品牌;
———轉變企業傳統的林下特色養殖產業體制機制,采取“協會+基地+林戶”的模式,由企業“搭臺子”,讓職工和社會能人“唱好戲”。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公司堅持穩中求進的改革工作思路,改布局、改機制、改作風,一改公司總部機構臃腫、“倒金字塔”的模式,建設成高效務實的服務型機關,切實發揮好機關總部的“第一方陣”作用,加快打造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厘清公司黨委、董事會、經理層的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形成權責分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把各方職能職責寫入公司章程。嚴格履行“三重一大”決策程序,持續健全防范風險長效機制,推進公司合規管理。將黨建工作和經濟指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推動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深度融合。健全完善企業《員工管理辦法》《科職人員管理辦法》《大學生員工跟蹤培養實施細則》等一系列企業管理制度,對全日制大學生員工、軍轉全日制大學生員工、林區“土專家”同步培養,暢通科職人員輪崗交流渠道,構建任務清晰、舉措務實、完整閉環、常態長效的工作機制鏈條。
公司推動“放管服”,強調“權責利”,打造簡政放權的運轉模式,細化內控管理,創新企業管理,精簡辦事流程,有效提升企業運營和決策效率。全面實施以勞動合同管理為關鍵、以崗位管理為基礎的市場化用工制度,完善以業績為導向的薪酬激勵約束機制,讓績效工資“隨著任務走、跟著項目來、伴著效益漲”,逐步拉開收入差距。在內部薪酬分配上,完善了薪酬管理制度,強化績效工資分配,規范計件工資分配,建立多元化員工激勵機制,加強勞動定額管理,徹底改變以往“普調普增”的做法。
錨定發展目標
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高標準實施預警監測系統、通信能力提升、防火應急道路等重點項目,充分發揮林區中部重要樞紐節點作用,為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成理念先進、建設一流、技術領先、能力過硬、防控高效的全國森林防滅火示范區貢獻力量。推動林業傳統板塊升級,抓住森工集團和江蘇徐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這一有利契機,全面提升機械化水平,提高機械化應用實踐能力,打造機械化、智能化的林業產業現代化“根河樣板”。
公司持續豐富產業業態,提升產業產值。他們將旅游產業和特色養殖產業深度融合,找準市場定位,將多而全的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為專而精。以公司駐地根河市區為中心節點,打造內部精品旅游環線通道,實現分區連線、串點成面,以內部形成環線、外部聯通區域為抓手,將根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成北接漠河、東接黑吉遼、南接呼倫貝爾大草原,集“森林穿越、旅游康養、休閑度假、特色餐飲”于一體的林區北部森林生態旅游目的地。利用所屬農用地,盤活國有資產,通過充分調查論證,開展中長期中草藥種植,打造林區萬畝中草藥種植基地。通過市場化運作,將林下特色養殖產業與旅游融合展示,研發林下特色養殖系列產品,在“精、專、特”上下功夫,形成冷食產品、速食產品、伴手禮,逐步實現產品市場化、品牌化、高端化。同時,持續延伸鹿產業和特種畜禽養殖鏈,形成具有統一性、市場性、品牌性的養殖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