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林木種苗中心作為提供苗木的重點單位,如何提高苗木質量,培育優質苗木?綽爾森工公司林木種苗中心黨支部書記丁繼勇帶領大家成立技術攻關小組、Q C質量管理小組,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丹心一片育新苗
從整地、種子消毒、田間管理……每個環節,丁繼勇都要督促落實。一次,他與職工一起裝杯時意識到,土壤水分、陽光、后期管理直接影響著苗木成活率的問題。為此他與技術攻關組研究探討改進裝杯方法,嘗試在裝杯時邊栽植苗木,邊澆透水,然后覆蓋上黑色遮陽網,減少苗木緩苗過程中的水分流失。經過試驗,改進后的裝杯方法有效提高了容器苗培育成活率。
丁繼勇通過考察,采用可降解的無紡布容器袋代替塑料杯,避免幼苗在裝杯時出現窩根現象,提高了育苗成活率,還減少了造林后廢棄塑料杯對環境的污染。
苗木防寒是苗木培育的重要環節,是培育優質壯苗的關鍵。近年來隨著造林任務增加,云杉苗木因其較高的成活率和較強的適應能力,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人工培育的云杉幼苗越冬時受氣候影響,苗齡三年以下的云杉苗損耗較大。為此,丁繼勇帶領Q C質量管理小組開展《改進防寒措施,降低云杉苗木越冬損耗率》課題研究,調查6個不同育苗區的云杉苗木越冬損耗情況,分析原因,研究對策,最終實現了降低云杉苗木越冬防寒損耗率的方法。每畝云杉容器苗可減少損失約7950元。此項課題獲得了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質量管理小組三等質量科技成果獎。
奮斗無止步。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24年春季,丁繼勇帶領技術攻關小組進行赤楊培育實驗,采用3個不同覆土厚度、3種不同遮陽方式進行大田試驗,經過精心培育,科學分析,試驗實現了階段性勝利。
每年秋季,丁繼勇還組織職工采摘山丁子、野山楂等鄉土樹種果實進行培育實驗,《山丁子馴化及種子繁育技術》《野山楂馴化及種子繁育技術》等研究課題,經過專家鑒定,研究成果達到了同行業先進水平。
為滿足科學育苗需求,丁繼勇廣泛征求職工的意見建議,對圃區的輸電線路進行了改造,將變壓器增容至250千伏安;新架設9架大棚,把廢舊閑置廠房改造成冷庫、舊干燥室改造為輕基質廠房,并引進三條輕基質生產線,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提升育苗技術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進取謀發展
丁繼勇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白天職工干啥活,他也跟著搭把手,一忙就是一天,有時連喝杯水的工夫也沒有,臉吹黑了,人也瘦了一圈,但他感到很充實。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又在思考一個新的問題,林區生態保護建設力度持續加大,公司所屬山坡、街道、公園等地用于綠化的苗木有限,如何結合市場需求,助力旅游產業。他決定利用單位地理優勢和現有資源開發旅游項目培育各類苗木、花卉,不僅能讓游客體驗現代化苗圃,還能增加職工的收入。
想法有了,如何在節省資金的前提下推進呢?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讓丁繼勇“茶不思、飯不想”,時時刻刻都在想如何攻克難題。每到夜晚丁繼勇坐在電腦前,查閱相關資料,看到全國各地育苗的好經驗好做法,他就記錄在本上,搜索到創意圖片就存在手機里,再結合單位發展實際,發揮職工會電焊、粉刷、修理、育苗等技術專長,打造集觀光采摘、休閑康養、科普研學、育苗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苗圃。
“留住游客,就得站在游客的角度想問題,讓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在這里可以觀景拍照、垂釣、采摘漿果,我們還可以為游客提供食材,讓游客在自做餐食中獲得幸福感,給游客家的感覺。”丁繼勇和職工們憧憬著美好的明天……
(森工集團工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