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11月的滿歸林區,氣溫驟降,皚皚白雪為大地披上銀裝。但在滿歸森工公司白馬經營管護中心培植車間內,一排排碼放整齊的元蘑菌袋上卻層層疊疊長滿了淡黃色的元蘑,如同一朵朵怒放的花朵,展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從手工灌瓶到全機械化灌袋制菌,從黑木耳年產3萬袋到年產100萬袋,從夏季大面積培植收獲黑木耳到冬季小面積反季試種元蘑成功,白馬經營管護中心食用菌基地的“蝶變”成功,離不開一個人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他就是白馬經營管護中心主任周敏慶,同時,他也是“冷源”牌食用菌培植基地的創始人。
1996年,從內蒙古輕工學校畢業的周敏慶回到林區,先后從事過業務員、材料股股長、工會主席等多個崗位。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一批批“砍樹人”放下了斧鋸,變成了“看樹人”,時任白馬林場經營管護中心主任的周敏慶對單位下一步發展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路。
回想起他和同事們收集玻璃酒瓶一點一點灌鋸末,小心翼翼把木耳三級菌接種到木耳袋,一袋袋將木耳碼放在地面上的情景,周敏慶深刻認識到,要想實現“企業增效、職工致富”的目標,需要的新型產業項目。于是他向公司領導提出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更換陳舊設備、維修破損廠房、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的申請,這一設想得到領導的大力支持。于是周敏慶一邊牽頭成立根河市滿歸森華食用菌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爭取公司和政府雙向資金扶持,一邊購進菌包袋生產線、液態接種生產線、蒸汽滅菌鍋等系列設備,帶領職工將閑置的車庫改造成為拌料車間、裝袋車間和困菌車間。同時,他前往吉林、黑龍江等多個地區,選擇能在高寒地區生長的黑木耳菌種。經過反復對比和考量,黑龍江“大山黑”、“1907”兩款半筋單片木耳成為首選。周敏慶帶領技術團隊連夜培育兩款木耳菌種,經過反復實驗和接種,終于掌握了兩種黑木耳種菌的培植技術。不再需要用高價購買一級菌,不僅為企業節約了大量資金,也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周敏慶每天總是第一個到單位,最后一個下班,緊盯原料粉碎、鋸末裝袋、高溫滅菌、人工接菌、菌室培養、大棚種植、采耳晾曬、干品加工等每一環節,和職工們共同勞動,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食用菌產業中。
幾年間,他帶領職工不斷對基地進行升級改造,改建黑木耳生產車間1040平方米,三級菌培養車間3100平方米,加工車間420平方米,平整栽培場地7.8萬平方米,建設木耳吊袋培植大棚61座。目前基地每日可生產2萬菌包,接菌2萬袋,年生產量140萬袋,成為北部林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三級菌感染是黑木耳培植的一個難題,液態菌罐一旦被感染,整罐菌種都將無法使用。周敏慶對每一道工序認真把關,經過反復實驗,使感染率下降到5‰,就連黑龍江食用菌產業技術專家看到這個數字都連連稱贊不已。木耳袋掛入大棚后,澆水過量,木耳會出現紅根自然脫落的現象;澆水過少,木耳就會變硬縮小影響下批出耳。溫度過高,容易腐爛;溫度過低,生長緩慢。他詳細記錄木耳生長的每一個時刻,努力掌握每一個技術環節,并傳授給身邊的技術人員。他還在冬季組織職工開展黑木耳分選勞動競賽,聘請30名職工家屬參與到黑木耳產業發展中,為困難職工增加收入。
2019年,“冷源”牌黑木耳獲得了自治區“蒙”字標品牌認證,白馬食用菌基地成為林區唯一的“蒙”字標黑木耳生產基地。同年,在第十六屆中國林產品交易會上,周敏慶團隊培植的食用菌斬獲“金獎”,讓“冷源”黑木耳走出內蒙古,走向了全中國。
2020年11月,又一想法萌生在周敏慶的腦海中,他想利用黑木耳7月份移入大棚后,培養車間閑置的半年時間,反季節種植一些菌菇類。經過反復論證,他的設想得到科技分公司(生態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周敏慶以鋸末為培養基培育菌種,以麥稈桿為基料,試培植大球蓋菇0.12畝并獲得成功,鮮品一上市就受到了眾多食客的喜愛,填補了冬季鮮菇類市場空白期。2024年10月,他們再次反季節種植10萬袋元蘑,預計采摘鮮品1.75萬公斤。兩種菌菇均栽培周期短、產量高,產業優勢明顯,發展前景良好。反季培植菌菇的成功也讓周敏慶繼續深入打造“冷源”食用菌品牌、擴大食用菌種植種類的信心更足。
目前,食用菌種植基地已由單純培植黑木耳發展為元蘑、滑子菇、猴頭菇、榆黃菇和赤松茸等多個品種的培植。烘干后的元蘑與猴頭菇、木耳、赤松茸組成菌類珍品,被包裝后稱為菌中“四寶”。對于如何擴大銷售量,周敏慶想出新的銷售模式,他與鎮區內4家有規模有信用的商鋪簽訂定點銷售合同,由基地統一供貨、統一確定銷售價格,店鋪設立銷售專柜,明碼標價售賣菌菇,實現了基地及集中銷售與店鋪散客零售相結合,這樣不僅擴大了“冷源”食用菌的銷售量,還讓4家商鋪成為游客購買地區特產的首選地。
“產業鏈上的每個人都是利益共同體,只有攜手同行,才能讓菌菇成為帶動職工致富、企業發展的‘甜蜜果’,我愿意帶著大家發展食用菌產業,帶著大家一起增收。”周敏慶說。
(森工集團工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