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寧宗一
在30多年來的戲劇舞臺和電視屏幕上,新編歷史劇獲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相當一部分新編歷史劇還缺乏一種歷史的膽識、歷史的襟抱和歷史的氣度,逐漸形成了套路、模式,把歷史人物臉譜化乃至惡俗化,歷史故事的程式化更偏離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這類作品僅僅停留在觀照歷史表層的階段,更高層次的民族感和古遠的歷史追溯意識,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句話,缺乏一種可以稱之為史之魂、詩之魄的氣度以及二者交融的思想蘊含。
多年的藝術實踐已充分說明,如果沒有一種縱觀全局的歷史哲學,即我們常說的“洞見”,而僅僅滿足于虛擬歷史乃至“戲說”歷史,很難建構出與宏大歷史相匹配的藝術殿堂。新編歷史劇對于劇作家來說,首先是恩格斯所強調的“意識到的歷史內容”,這就要求劇作家應在宏闊的歷史視野內,對歷史真實作出高超的藝術概括,以形成歷史敘事的沖擊力;在錯綜復雜的歷史矛盾中塑造出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從而揭示藝術形象的性格、心靈和人性之歷史內蘊和本質,使歷史人物的認識價值、歷史價值以及審美價值趨于統一,由此升華為一種“歷史的個性”。這就是說,作為一位新編歷史劇作家,必須富有思想家的眼光,才能自覺地尋找到自己的藝術魂魄!這正是不少新編歷史劇作家所欠缺的,這種缺失,歸根結底,同樣在于思想蘊含和歷史哲學意識的貧困。縱觀改革開放至今,整個文藝創作對思想蘊含的吸取,首先表現在藝術家主體思想蘊含和哲學意識的自覺和強化。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新編歷史劇在這方面就顯得薄弱了。
將歷史哲學的思考灌注于新編歷史劇的創作,可以幫助劇作家選擇一個最獨特的視角去觀照歷史。它不是在細枝末節上投射出幾絲火花的小哲理、小警句,它是貫穿于整個劇作中的對歷史生活的深刻探求和感悟,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對歷史、對生活獨一無二的感知和把握。如果一位歷史劇作家滿足于對歷史的直觀和靜觀,其審美意識就會缺乏歷史積淀,其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就會給人以淺薄之感,或者說沒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意蘊。這就要求歷史劇作家在發現美和進行審美時,必須同時具備縱深的歷史視點。而這種縱深的歷史視點,正是歷史哲學所應把握的。即,史劇創作者需將深邃的思辨色彩和統一的審美感悟相結合,這也許正是當代歷史劇作家從事創作時最應關注和最令人有興味的關鍵所在吧!
以上所言,絕不等于說劇作家要在自己的創作中玩弄思想概念,使作品抽象化、說教化,這不是對新編歷史劇深度的強化,而是對歷史劇靈魂的戕害。對歷史劇創作來說,歷史的思辨和人生的哲思,并非是游離于活潑潑的歷史生活實際的純抽象的說教,而是融貫于歷史、社會、人生、文化、生命、愛情、人際關系之中的,對歷史哲學的追求不能有損于藝術的生命機體。對于歷史劇來說,生活的況味是其藝術生命的第一要素。“古人的最高原則是意蘊,而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是美。”這種內在思想蘊含的獲得,不能不訴之于史劇作家們對于歷史題材自覺的歷史哲學意識,以及歷史反思能力的不斷提升。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思想,面向未來的征途期冀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啟迪。中華歷史數千年,歷史人物千千萬。新編歷史劇所面對的每一個歷史地質層面,都蘊含著豐富的礦藏,都為今天的歷史劇作家提供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面對豐厚的創作素材,我們需要卓越的頭腦,需要十倍百倍的創造宏偉歷史劇的肝膽和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