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
“是低保金讓我的生活有了保障,感謝政府,感謝所有幫助我的人。”25歲的牙克石市建設辦居民顏先生肢體一級殘疾,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只能靠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資維持一家的基本生活,在獲批牙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每月500多元的低保金讓這個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不斷探索、不斷強化,牙克石正以有力的措施、扎實的行動不斷暖民心、撫民心、得民心。
扶貧幫困暖民心
牙克石市在社會救助工作中,不斷探索社會和諧進步方略,全面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供和強化社會服務職能,社會救助為牙市強化民生保障作出了積極貢獻。
5年間,牙市發放城市低保金80654.06萬元,截至2016年末,牙市有農村低保對象485人,落實低保金159.4萬元。2017年,調增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城市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530 元,農村低保標準為每人每年3800元。
這些數字的背后,連接的是千家萬戶的惠民實事,給予的是困難群眾走出困境奔向新生活的希望。
社會救助撫民心
2008年,牙市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全面啟動,在9年多的時間內,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達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規范化,對牙市范圍內患大病的城鄉貧困居民家庭的醫療費按一定標準給予救助,有效緩解了民政服務對象因病致貧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確保牙市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健康平穩運行。
居住在永興辦41歲的馬女士,是因病致貧被民政部門納入享受低保的受益者。她離異后一人生活,無子女,因患有甲狀腺乳頭狀癌,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經其本人申請,民政部門和相關部門調查核實認定后,現享受每月460元的低保金,讓其生活有了保障。
牙市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入為出,低標準起步,采取突出重點,分層分類救助,執行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嚴格執行個人申請、村(居)委會深入調查了解,采取民主評議、鎮(辦)政府核實把關、張榜公布,民政局審核批準程序。
在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中,進一步擴大對困難群眾的醫療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標準,大力推進貧困家庭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將救助比例提高到70%(不限病種),封頂線普通病為1萬元,重癥為1.5萬元。
2015年救助2077人,發放救助資金649萬元;2016年救助1937人,發放救助資金 639萬元。
制度保障得民心
“保障民生是牙市民政工作的出發點,我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救助、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牙市在臨時救助工作中,制定政策,完善機制,2016年12月9日,市政府印發了《牙克石市臨時救助實施細則》,為保障臨時救助制度落到實處,建立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工作機制,推動社會救助信息共享,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同時對臨時救助工作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嚴肅處理。在牙克石市轄6個辦事處、10個鎮,共建立社會救助窗口16個,全面設立了“社會救助服務窗口”, 并統一規范服務標準,明確分辦、轉辦服務流程。
2015年,牙市臨時救助90戶次,發放救助資金76萬元;2016年救助196戶次,發放救助資金 126.5萬元;2017年下撥救災資金194萬元,現各鎮辦正在發放中。
體民情、解民憂、暖民心,一串串數字書寫著溫暖,一組組數據包含著深情。牙克石把目光下移到服務對象身上,把情感投放在百姓冷暖上,把工作重心放到為城鄉群眾服務的舞臺上,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城鎮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用縷縷真情譜就暖人心田的愛民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