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我叫苗壽海,今年52歲,現任庫都爾森工公司森林經營管理處技術員。
1988年剛參加工作時,我被分配到纖維板廠上班。纖維板廠有動力車間、運修車間、儲物車間、制材車間、膠合板車間,有知青、職工上千人,規模非常大。當時我在膠合板車間,任旋切機臺長。通過控制機器將木材旋切成單片,再經過干燥、刷膠、壓板等程序,制成膠合板。1988年10月,纖維板廠改名為人造板廠,與刨花板廠合并,1998年更名為庫都爾森茂人造板總廠。從國外引進先進的工藝和設備,生產各種規格的系列集成材板材、方材、集成材實木家具、指接板、實木淋漆地板、室內裝修系列產品、衛生筷子、食品棒等各種林木產品,遠銷歐、亞、美洲等國家和地區。
1989年,我調到森林經營處任技術員,負責造林質量監督和組織幼林撫育、設計間伐撫育等工作。那時候林區公路不通暢,車停在公路邊,進山造林主要靠步行,遠一點的造林地得走上10多公里。冬天山里的雪齊腰深,零下40多度上山是常態。夏季身上的衣服每天“濕半截”,工作雖然辛苦,但我們對這個工作都非常熱愛。每每看見健康成長的小苗,心里就有種說不出的成就感。
1995年,庫都爾林業局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61.2萬畝,保存面積106.5萬畝,成為擁有百萬畝人工林的林業局。在森林經營中,我們采取“造林多于砍樹,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的方法,即采一棵樹木要在附近區域栽二、三、五、十棵樹苗,植樹造林的面積要超過采伐的面積。同時,技術人員通過對研究成功的HRC制劑、稀土元素以及商品林、母樹林集約經營等成果的應用,使苗木產量、質量越來越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斷提高。
2015年,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很多伐木工人轉產到了營林一線。為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我每天與營林技術員一道深入各營林作業組跟班作業。
為了抓好營林生產,我跟著割灌機手在前面查看撫育強度,是否出現“天窗”和應采未采等現象,還要到歸堆作業地查看枝丫堆碼放得是否合乎要求,一天要往返10多公里山路。
冬季太陽出來得晚,等我們工作一個多小時后,已是滿頭的白霜,此時太陽才緩緩升起。到了午飯時間,隊員們找來干枝丫,隆起篝火,找來樹枝叉起饅頭放在火上烤,就著咸菜,渴了就嚼一把雪。一邊吃著,一邊與作業組長總結上午的工作情況,哪里不足、哪里還需要改進。
經過幾十年的播種,現如今,庫都爾林業局已沒有大塊可造林的荒山荒地。目前,每年按國家要求在林間空地、樹林稀疏的林地補植補造。隨著每年營造林工作推進,造林地塊的交通越來越不便利,距離越來越遠,難度越來越大。作業地塊距離公路常有2000至3000米遠,每個地塊從檢查指導到驗收合格至少要去3次。全局的森林撫育任務,一個小班要去兩三次,一個營林技術員平均一年要走十多萬畝林地,步步登高、步步是坎兒。
算起來,我是第二代務林人。1952年,我父親聽說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正在開發建設,需要大量工人,懷著激動的心情,從遼寧奔赴林區。在庫都爾林業局,他一直在林業局理發室工作。那時職工理發不花錢,是一項福利待遇。他經常去各工段給工人理發。老式理發的發型是平頭,這種常見的平頭發式我父親已經干了幾十年,幾分鐘剃一個頭已是家常便飯。父親的理發水平當時在林業局很有名,有些職工家屬領著孩子也來理發。
1996年我結婚了,住進一間42平方的板夾泥房,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風。冬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要用菜刀砍水缸里結的冰。結婚后有了孩子,就別提房子有多擁擠了。2008年,趕上了黨的好政策,住進了棚改新房,再也不用過冬天受凍的日子了。我的叔叔、姑姑早已從林業局退休,每天晚上跳跳廣場舞,幸福的生活越過越美。(苗壽海 口述 馬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