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2017上海書展今日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
曾被認為“高冷”的古詩詞,如今成為大受追捧的“網紅”。優秀傳統文化如同明燈,照亮每個普通人的詩意和詩心。正在舉行的2017上海書展上,文化名人們帶領讀者共同尋找民族精神圖景和文化力量,并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忙碌而瑣碎的現實生活中,如何抵達“詩與遠方”?
其實,《靜夜思》就是“全民創作”作品
當 “詩”與“遠方”成為某種“固定搭配”,人們對其也愈發向往。而“詩”在怎樣的“遠方”,“遠方”又有多遠?
“時代的推動和倡導,帶來愈發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在上海書展的“書香中國”閱讀論壇上說,“每個時代對‘雅’的評判不同,當文字成為男女文化教養的通用標準后,‘通詩書’就越來越重要。”蒙曼感到,今天全社會對傳統文化有越來越多的推崇,人們希望自己是“不俗”的美人、“雅人”,文化需求的背后也培育著文化自信。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感到,詩詞的歷史很久遠,而與現實又無限貼近。30多年前,《唐詩鑒賞詞典》出版、熱賣,今天,《中國詩詞大會》將古典詩詞做成老少咸宜的節目并獲得熱播,穿越千年的傳統文化不斷得到全民的“共鳴”。
陳尚君和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都談到了人人會背的《靜夜思》——這首詩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版本。酈波介紹,宋代以前的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但在明清兩代經多人改動,清乾隆年間,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靜夜思》才成為流傳至今的版本。
“這樣來看,《靜夜思》是一首‘全民創作’的作品。”酈波說,唐詩不光是唐人的詩,還是我們的詩,雖然詩來自于歷史的遠方,但傳承未曾中斷,華夏文明薪火一直流傳到今天。在酈波的帶領下,全場“詩迷”齊聲背誦《靜夜思》,“遠方”的詩在抑揚頓挫的背誦聲中,也近在每個人心里。
我這么忙,如何詩意地生活?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最初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在‘有閑’的情況下繼而產生精神追求。”蒙曼說,從大環境來看,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民眾生活越來越好,也讓全民族有了更旺盛的文化需求。
疑問也隨之產生。有讀者問道:“追求豐裕物質生活的路上如此忙碌,我該如何讓生活保有詩意?”
“其實,‘遠方’在每個人的頭腦里,這不是‘有錢有閑’的專屬。”蒙曼說,任何時候,工作之余讓心跳脫出來,產生一種不屬于當下生活的境界,這就是“詩和遠方”,“人不要被忙碌的生活困住自己的心。”
主持人董卿感到,能夠打動人心的不是節目的光環,而是每個具體人的情懷,情懷來自于每一份獨特的人生。“人生自有詩意,”董卿說,這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口號,也是一種對精神生活的理解。
一檔古典詩詞的電視節目進一步帶火了傳統文化。今年的上海書展上,有關古典詩詞、傳統文化的圖書、活動也成為備受讀者關注的熱點。很多新書作者表示,對于古詩詞的解讀,應該要有“人氣”,契合現代生活。包括古詩詞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是更具有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資,是對身心健康的長久滋養。
從傳統文化中找到回家的路
“傳統和現代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甚至有時候是相互觀望的。”董卿感到,很多人向往詩意地棲居,但工業社會的發展有時讓人內心“異化”。如何保持純凈?“我們必須憑借著詩人的靈感、情懷和直覺,走近傳統,從傳統當中找到回家的路。”董卿說道。
上海市民陳女士帶著即將讀小學的女兒來看上海書展,她感到,傳統詩詞對人的影響是一個逐步積淀的過程。“女兒每天讀詩詞,一天一天堅持下來之后,她會把詩詞和現實生活中的場景結合起來,在表達的過程里調動記憶。”陳女士說,相信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成長,會收獲“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與平和的內心。
酈波說,生活中難免搖擺、慌亂,此時,不忘初心自能堅定,傳統文化會讓我們記住自己是誰。
專家表示,傳統中國的詩和詩意,書寫出民族獨有的精神篇章和文化趣味,也成為今天我們前行路上生生不息的力量。身處地球村、身處文化多元的時代,優秀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不斷眷顧的文化故鄉。在現實的大地上,傳統力量與我們的當代使命融為一體,生活才會變得更加有滋有味,我們的生活才能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