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鄭嘉勵是一個常年生活在一線的考古工作者,同時常年在報刊上發表文字,書寫田野、讀書、考古、歷史、個人情感、生活體驗等方面的內容,已結集出版《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記》等書。前者旁逸斜出,抒發考古過程中對古人留下的遺跡、遺物的感想,頗有閑情逸致。新作《考古四記》,回到考古本體,分為《尋墓記》《行路記》《品物記》《懷人記》,全面還原了一座墓葬從發現到發掘的過程,有情有味。
《考古四記》聚焦南宋四個不同類型的墓葬,其一是南宋皇陵,其二是南宋宗室之墓趙伯赩墓,其三是代表士大夫階層的呂祖謙墓,其四是徐渭禮墓。將這四個墓葬梳理下來,便能看到一個王朝的影像及南宋人對死亡的理性態度。
考古工作的艱辛自不必多說,鄭嘉勵說,一個考古領隊,不僅僅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他還要是野行者、探險家、包工頭甚至調解員,扮演多種角色,考古征地、雇用民工、與房東打交道等等都需要花費相當的精力和技巧。但是考古過程中與人的相處也讓他有了很多額外的收獲,比如某次考古在房東家住了一年,房東養蜂———一年下來自己也對養蜂過程了然于心了。在《考古四記》的《懷人記》中就記錄了這樣難忘的人和事。
對于考古,鄭嘉勵坦承自己也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年輕時只會把文物當作科學考察的對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漸漸關注到文物背后的情感、文物背后活生生的人。尤其隨著近些年大眾對考古、文物的興趣增加,在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方面,鄭嘉勵愈發感受到,僅僅傳播考古的知識還不夠,還需要以情感打動人,并予人以趣味的共鳴、思想的啟迪,領略到硬知識背后的人情世味,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傳播,建立起“公眾考古”的有效聯結。在未來的寫作中,鄭嘉勵表示也將更注重這方面的思考與嘗試,在人與文物間建立起趣味的、情感的、思想的連接。
關于大家都很關心的“盜墓”話題,鄭嘉勵明確表示,首先盜墓是犯罪,也是觸犯人倫底線的行為,盜墓對文物的損壞是不可估量的。至于一些時下走紅的盜墓題材的小說、影視作品,那些只是作家為吸引讀者的想象,跟真實的考古、古墓毫無關聯,做為類型小說價值也有限。
全方位地深入展現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用雙腳丈量世界,與歷史對話;讓被歲月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秘密重見天日;將古人逝去的生命再次化為生動的故事;使世人走近歷史,體驗過往,從而認識自己。
既具有游記散文的感性氣息,也具有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氣質。
“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只能依靠歷史文獻和文物遺跡。我是個考古工作者,依然認為認識歷史的捷徑是讀書,文物遺跡固然重要,終究只是片段,欲拼湊起完整的歷史圖景,不能不讀書。考古工作最大的好處,在于跑的地方多,而且可以扎根下來,深入當地的生活。到什么地方讀什么書,是我的一貫做法。”
《考古四記:田野中的歷史人生》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尋墓記》,主要記述了對古墓葬的研究發現,還原了第一線的墓葬發掘場景,可使讀者切實感受到考古工作艱辛之中的樂趣。第二部分《行路記》,以考古工作為線索,展現了多地的特色風物和世事變遷,既有游記散文的感性氣息,也具有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氣質。第三部分《品物記》,探析古跡,展現器物之美,以及古人造物的匠心獨運。第四部分《懷人記》,以淡筆寫濃情,追憶了那些無法忘卻的人,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恩師、兢兢業業的同事、考古現場的考古技工等,透出對人間溫情與善意的珍惜。這些看似主題各異的作品,兼具學術韻味與田野氣息,將一位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心路歷程和發現之旅,清晰而完整地予以呈現。 □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