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偉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我認為,“綠色發展”理念至少包括以下幾點含義和要求。
均衡發展。人自身的生產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人口可持續性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變量之一,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如今,為了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挑戰,十八屆五中全會適時推出了“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口增長可能帶來的資源、能源、環境、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要知道人口均衡發展不僅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將提升人力資本實力、優化人口區域分布作為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節約發展。資源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變量之一。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就已經提出了節約發展的要求;十七大以來,我們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就其關系來看,節約發展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手段,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節約發展的目標。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堅持節約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就需要我們通過研發資源科技、完善節約資源的政策等方式,來推動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顯然,節約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低碳發展。能源是生產生活必需的燃料和動力的來源,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變量之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實現“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一般而言,低碳發展的核心是降低發展的碳依賴。碳依賴的基本含義是:經濟體對引起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的生產和消耗的程度。碳依賴通常由溫室效應氣體的強度來測量,例如,與每百萬美元國民生產總值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等值的二氧化碳的噸數。顯然,低碳發展是通過節能減排和節能降耗而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科學化發展的理念和方式,不僅是支持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
清潔發展。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空間,是吸收生產生活排泄物的場地。由于環境存在著生態閾值,其承載能力、涵容能力和自我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旦人類活動超出生態閾值,必然導致環境污染。在我國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也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其實,清潔發展實質上是針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弊端而提出的全程控制污染的方式,要求通過實現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方式來實現科學發展。在內涵上清潔發展與狹義的綠色發展是一致的,是一種既保護環境又實現發展的方式。堅持清潔發展就是要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供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顯然,清潔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題中之義。
循環發展。實現資源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降低環境污染,而且可以促進資源再生利用。面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的現實,我們必須在推動循環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推動實現循環發展。循環發展就是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科學理念,堅持減量化優先,從源頭上減少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大力推進再利用和資源化,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促進廢棄物再生利用。這樣,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的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顯然,循環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安全發展。在科技革命迅速發展和全球化不斷擴展的情況下,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的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目前,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為了有效避免生態風險,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生態安全,要將全部國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進行規劃和管理,切實維護生物和生態的多樣性,有效預防外來物種入侵,不斷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大力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構建科學而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顯然,生態安全既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外部條件,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
(作者單位:伊圖里河林業局)